從過程中尋找意義——王榮文側寫

2004年7月收錄於《東亞四地:書的新文化》 撰文◎傅月庵

王榮文個子不高,他卻總是走在前面。這幾乎是台灣出版界一致的看法。

在台灣,經營出版業,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九八七年解除戒嚴之前,政府對於資本的限制、出版內容的干涉,始終是出版人心中揮之不去的陰影。解嚴之後,卻又面臨自由化市場的激烈競爭,二千三百萬人口的小島上,登記有案的六千家出版社,每年出書近四萬種,用以爭奪美金二十億的市場,其辛苦可想而知。然而,王榮文所主持的遠流出版公司,卻能使其年度營業額從區區十萬美元,成長到二千萬美元左右。這種成就,自然不是「運氣」兩字所可以解釋的。

王榮文來自台灣南部鄉村,是一名農人之子,屬於戰後嬰兒潮那一代。七十年代初期,恰當大學畢業,及時趕上台灣經濟起飛列車。學教育的他,照道理應該跟多數同學一樣,進入中學教書。但早在退伍之時,他便已下定決心,要以「出版」為終身志業。「立志要趁早!」這是王榮文日後常說給年輕人聽的一句話,也是他躬行實踐的結論。

「頭腦靈活、勤奮不懈」,幾乎是所有台灣戰後第二代出版人的特色,相對於從大陸來台或成長於日治時期的第一代而言,他們的「文人」氣息更淡薄,「企業人」性格則濃厚許多。王榮文的第一個出版事業是辦雜誌,這份名為《太平洋》的新聞性雜誌,僅辦了一期,就在情治單位關切下草草結束了。這一挫敗並未阻礙年輕的他繼續前進,反而讓他更深刻理解到,空有理想還不夠,必得有實踐能力方才足以成事。另一方面,他也重新定位生涯,確認自己所要走的是「社會教育」,而不是「政治改革」的道路。

再度出發時,王榮文一頭栽進書籍出版世界之中,初期與兩位友人合辦「遠景出版社」,從中摸索、學習編輯廣度與深度,以及更重要的,市場敏感度。而後,他便毅然離開,自行創業,開始「遠流」的航程,那是一九七五年的事情。

「遠流」至今二十八年,從五人的「出版社」到將近二百人的「出版集團」,一路走來,始終穩健踏實,因而曾被日本人喻為「台灣的講談社」。王榮文自謙運氣始終不錯,不同階段總有貴人相助。事實上,他跟所有成長於六十年代的知識份子一樣,深受「自由主義」影響,內心自有其堅定的出版理念。

大體而言,他對自己的事業,也是志業的期望,不外乎三點:第一、「出版蔡元培主義」,蔡元培是二十世紀初,中國最偉大的教育家,擔任北京大學校長時,因堅持「兼容並蓄、學術自由」而聞名於世。王榮文效法此精神,認為自己的出版社「必須瞭解並同情各種階層的讀書需要;必須容忍並接受各種立場的意見主張;必須相信自己是促進社會溝通的媒介者,而不是倡導者」。第二、「沒有圍牆的學校」,透過各種類型的出版,讓所有的社會大眾都能「自助的」從這家出版社找到個別的需要。第三、為了達成上述目標,這家出版社必須是個「理想與勇氣的實踐之地」,竭盡所能地去結合各色各樣的人才,讓「創作者」有意願留下他的心靈記錄;「編輯人」得以實踐他的社會對話設計;「行銷人」想像推廣各種閱讀活動的途徑。

依循這三個理念的指導,隨著台灣經濟起飛,「遠流」成長、茁壯過程中,為台灣出版開創了許多突破性的新頁︰七十年代末期,緊貼時代脈動,抓住社會變遷方向,打出「以書櫃替代酒櫃」的口號,利用報紙廣告,行銷由傳奇政治異議者李敖整理主編的《中國歷史演義全集》,一飛沖天,開創了台灣郵購新紀元,也為「全集」套書大戰掀開序幕;八十年代初,配合「連鎖書店」的出現,以「館」的概念,化整為零,推出包括心理、勵志、財經企管、小說、傳播、電影、藝術、圖像台灣等「領域書系」,搶佔書店書架。從此,「書系」成為深烙台灣出版界的編輯與行銷概念。最後,則是九十年代中期,隨著網路的出現,迅速整合實體與虛擬通路,成立網站,完成企業E化,進軍電子出版領域。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的資訊產業發展,堪稱工業革命之後,人類所面對的最大變動。就出版而言,網路時代的來臨,不但嚴重影響長期使用的唯一載體——紙本書,其大量儲存、即時互動、跳躍鏈結的特性,更從上游的編輯製作,一路影響及於下游的行銷通路。全世界的出版社、書店都在尋找因應之道。對王榮文而言,相對於傳統出版「在不變的環境中尋找變動的樂趣」,如今的挑戰卻成了「在變動的環境中經營不變的本質」。

從一九九六年起,「遠流」開始一連串企業E化過程。外人看不到的,包括企業管理、編輯製作逐步電腦化,一直到全面引進ERP系統(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貫穿全公司的生產、財務、進銷存。外人看得到,成績也最亮麗的,當屬「遠流博識網」(YLib.com)的經營。這一網站由於定位明確,善用出版社內容資源,始於社群經營,終於網路行銷,不但創造出台灣最龐大的虛擬讀書社群,擁有會員十一萬,每月到訪人數超過一百三十萬,每年營業額更在一百八十萬美元上下,成為華文世界最成功的出版社網站。

此外,為了因應網路時代排山倒海而來的「知識」(knowledge)與「資訊」(information),創造自我啟蒙及自我教育的可能,提供讀者「學習如何學習」的方法。王榮文又在二○○○年成立了「智慧藏學習科技公司」,以「研發學習科技,創造知識價值」為努力方向,研發、製作、行銷大型知識庫及電子書產品,並以Wordpedia.com網站提供線上百科知識查,以服務社群。三年之中,除了逐步將「遠流」二十八年累積的內容資產數位化,並與「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大英百科全書出版社」積極合作,把七十四鉅冊的《中國大百科全書》、五千多萬字的《大英百科全書》整合、轉化為線上百科全書,終極目標則是發展可以快速「擷取知識、加值知識、流通知識」的學習工具,讓全球華人讀者能更快速、更便捷地取得廣博有用的知識,建構華文世界的「博學多智的百科知識庫」(information bank)。

最後,為了培養新時代的媒體人才,將書籍、光碟和網路三者結合,以實踐「實體與虛擬齊飛,傳統與數位共舞」的理想,王榮文選擇以「辦雜誌」為培訓演練全方位人才的方法,而於在二○○二年台灣經濟最不景氣、各方都不看好的情形下,引進具有一百五十八年歷史的《科學人》(Scientific American)雜誌,最後證明這一取法王永慶「景氣時要守,不景氣時要攻」的經營策略,獲得巨大成功,短短一年,《科學人》雜誌已擁有超過二萬名訂戶,Sciam.com.tw網站順利運作,《科學人雜誌中英對照知識庫》也正式上線了。

從農人之子到董事長,從傳統出版人到多媒體製作人,從出版社到出版集團,二十八年的時間裡,時代在變,潮流在變,社會也在變。「遠流」的航程充滿理想與實踐,王榮文不停地在過程中尋找意義。「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是他經常詢問的一句話。「想像有多大?力量就有多大!」則是他的價值基調——有人說他有傻勁,替他擔心,他卻總是走在前面,而且很踏實矯健。「到目前為止,我從沒有想到過要休息,休息是什麼?因為出版實在是太有趣的行業,有趣之外還有錢賺,同時也可以交到很多朋友,因此,我還是幹得挺有勁的!」五十四歲的他,走了二十八年,還在繼續走,還要繼續走!(傅月庵為《東亞四地:書的新文化》專書所做的採訪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