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圖書商報》採訪

2005年8月23日 渠竟帆小姐◎採訪 王榮文◎作答

Q:您有不少的稱謂,如發行人、董事長,您還榮獲過文化出版界的「年度風雲人物」稱號,也有人將您稱為台灣最值得尊敬的三位出版人之一,此外,您在出版業產銷方面也有論述。您認為一個出版人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是什麼?

A:您提到稱謂,讓我想起了歷史。台灣在戒嚴時期,也就是報禁、黨禁時代,經營文化出版傳媒都必須擁有特許證,「發行人」的頭銜是代表需要為出版言論負責的人,「董事長」的頭銜則是需要為經營負責的人。「言論不當」,發行人要坐牢;公司經營不善,支票無法兌現,董事長也可能要去坐牢。因此當年我們常開自己玩笑: 「從事的是危險行業」。當然,台灣解嚴以後就不同了。

一個出版人取得成功的關鍵是「獲得信賴」,也就是獲得作者、讀者、股東、員工和社會大眾對你的信賴。這並不容易。一方面是公司長期的價值觀和所有工作人員的品德實踐須有一致性,能得到認同,另一方面創意也要獲得肯定,如此才能產生真正的信賴。我曾說,「出版的最高境界是名利雙收」,「出版人的使命是——讓才氣縱橫的作家發大財,讓言之有物、創作嚴謹的學者享尊榮,讓讀者在知識的探索與發現之旅中,有歡喜、有驚奇、有省思、有創價。」而其根本,就是你要有創造力、你的所作所為要能「獲得信賴」,這是我檢驗一個出版人成功與否的關鍵。

Q:遠流的出版領域包含了歷史、文學、百科全書、心理學等諸多方面,「嚴肅出版」曾是人們對遠流的一種看法,太過嚴肅就難免失去一些大眾讀者,那麼遠流如何做到保證品質又不失去大眾讀者?

A:遠流三十年來慢慢摸索出一種經營方法就是以人為本。把好的作者經營成明星作家,把經營一本書擴大變成經營一套書的企圖,緊密連結作者與讀者的關係。我們的目標是「一所沒有圍牆的學校」,希望0到99歲的讀者,都能在遠流找到適合他們閱讀的書籍。

這樣一家綜合性的出版社,要在每個領域具有競爭力,隨手捻來都能找到叫好又叫座的作品,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常對同事說,希望建造遠流為「理想與勇氣之地」,「理想」指的是每一本書要「保證品質又不失去大眾讀者」;「勇氣」指的是即使很「嚴肅」的書也要絞盡腦汁,用創意去突破,使它獲得應有的注意和地位。

當然,這種「實踐」不能全靠我,而是必須匯聚一流的人才,共同努力。因此,找到一流的編輯、行銷和管理人才,變成是我最重要的工作。有些案子能成功,都是在關鍵的時空環境,有關鍵的人才創意組合,通力合作而成。以大陸讀者也很熟悉的《奼紫嫣紅牡丹亭》跟《書天堂》為例,兩書的內容,或許偏於小眾,以台灣市場規模,銷量恐怕有限。但由於我們有很好的編輯、行銷人才,綜合判斷整體形勢之後,決心突破困境,以「華文單一市場,兩岸同步出版」為目標,除了不惜投資,力求製作裝幀的突破,也四處尋找出版合作伙伴,一同努力。最後事實證明,兩書不但賣得不錯,也分別獲得兩岸圖書大獎。嚴肅的書,還是能做得「叫好又叫座」。這正是「理想與勇氣的實踐之地」的最好說明。

Q:在公司管理和人才培養方面,您提倡為各部門和員工提供很大的發展空間,讓他們去發揮創意,給他們自由度,您如何掌握這個度?

A:遠流現在實施SBU(Strategic Business Unit)自主經營制,目前在編輯部門約有12 個SBU責任主編,在行銷部門約有4個SBU責任經理。F&A及資訊、版權中心則為成本中心。我自己期望在工作上能自主自在,設身處地,我也希望每個SBU負責人能夠自主自在。我放手讓他們用他們的專業見解去選書賣書,管理公司,不過,大家都有一個天然限制,那就是在財務上,至少要做到平衡。活著才能發光,只要公司穩健持續經營出版,總能遇到大放異彩的書。最重要的還是人才,有了人才,才可能創新求變,也才能源遠流長。

Q:您能否談一下台灣讀者的閱讀習慣近年來發生了哪些改變?網路到底佔據了讀者閱讀空間的多大比例?這對遠流的定位及出版策略有什麼樣的影響?

A:近年來影響台灣讀者閱讀習慣的,就我個人看法,一是「全球化」的趨勢,這個趨勢,是透過「影、視、出版」三位一體,全球同步排山倒海而來,《哈利波特》、《達文西密碼》的操作就是典型之作,全球化的影響,讓讀者閱讀口味偏向休閒娛樂,換言之,閱讀的最重要功能是「有趣」而非「有用」。另一個影響是「網路化」,尤其是「部落格」(Blog),幾乎就是「個人出版」了,這些「個人文集」加上各種「電子報」,幾乎都是無償閱讀,這類資訊蓬勃,當然會影響到讀者的閱讀習慣。以查詢來看,以前碰到不懂的詞句,我們幾乎都是要翻查字典(換言之,你得先買本字典才行),如今卻是「上網查!」(這幾乎都是免費的)。也因此,雖然不曉得比例有多少,但台灣甚至全球讀者的閱讀網路化趨勢,幾乎是不可避免的了。針對這二種趨勢,我們的定位並沒有多大改變,還是「沒有圍牆的學校」,還是綜合型的出版社,但在策略上,我們則配合讀者口味的改變,一方面致力於數位出版的研發,一方面也推出類如「綠蠹魚」(Read It)這樣以「閱讀的樂趣」為主的書系,把Michael Crichton、Stephen King、John Grisham等具有全球暢銷實力的天王級作家推介給讀者。

Q:遠流有三十萬位會員,網上銷售約占總營收八分之一到七分之一,加上郵購所得的營收占總營收的三成,是這樣的嗎?貴公司是如何擁有這麼大的一批會員的?如何保持並維繫這樣一大批會員隊伍?

A:遠流經營電子商務很早,早在1997年就完成了第一筆的線上圖書交易。這也是我們因應全球「無疆界市場」的一個策略選擇。由於搶到機先,定位清楚,加上原有的郵購基礎,因此始終發展得很好。如今每年的營業額比例,大約也就如你所述。這在兩岸三地的出版社,算是比較少見的,也是我們的驕傲之一。

這樣一大批會員,事實上是經過30年不斷努力累積而來的。30萬聽起來很多,但假如 放在30年來看,一年平均也不過就是1萬,一天也不過20幾位而已。但這也正是我們經營會員的重點,我們不要求每年吸收多少會員,而是希望每一天吸收到的每一位會員,都能滿意我們的服務,進而樂意繼續購買、閱讀遠流的書籍。實際維繫的方法,除了網路社群、免費電子報的經營之外,我們還定期出版平面刊物、目錄,務求讀者滿意,「服務是維繫人心的不二法門」。

Q:您很早就開始做數字出版,那麼您是如何看待這塊市場的?2000年,您創立了智慧藏科技公司,建成的百科全書網現在運營如何?遠流究竟哪些書有電子出版和數位出版形式?今後的發展方向是什麼?機遇和挑戰又是什麼?

A:在網路泡沫化之前,我們彷彿看到排山倒海的趨勢,紙本出版快被消滅了。科技大亨甚至預測,到了公元二○二○年,看到的將都是電子書,都是數位出版。傳統出版等於遭遇一個新的挑戰,我自己卻覺得很興奮,一方面回頭尋找「出版的本質」,看看我們長期累積的能耐,未來在數位出版環境中,是否能繼續扮演主要角色?另一方面,我們投下大量資金,全面研究載體的變化、研究讀者的數位閱讀習慣,希望在「紙本」和「數位」出版此消彼長的趨勢之中,找到遠流的永續經營之道。由於電子書、電子雜誌的DRM機制還不成熟,我們先選擇「線上百科全書」做為經營重點,引進了《中國大百科全書》、《大英百科全書》,自己也陸續建造《台灣百科全書》,因為我覺得用這些線上工具,可以讓我們更容易接近、瞭解網上使用者。另外,為了求「智慧藏學習科技公司」的生存,我們還把遠流一些重要內容轉化為各種Web-based的主題資料庫,譬如台灣古蹟、台灣魚類、台灣昆蟲…等學習知識庫,以及《科學人》雜誌中英對照知識庫等。以年費收入方式,賣入學校、企業圖書館。目前智慧藏每年有5000萬元新台幣的營業額,營運得還算順暢。

Q:對台灣出版物走向國際市場,您是如何看的?大陸與台灣同屬一個華文市場,您覺得與台灣相比,大陸的出版有哪些不同之處?對華文市場,有何預期?台灣與大陸有哪些合作的契機?貴公司在此方面有沒有什麼具體的發展策略?

A:企管書上說:「越有在地特色,就越有全球市場。」但所謂「在地特色」,絕非孤芳自賞,而是要考慮國際市場所需要的題材和作者。金庸小說和《哈利波特》之所以如此暢銷,是因為它們直接碰觸人性,描寫人在對抗邪惡時所保有的純真勇氣,掌握到了全球讀者的共通性。我認為,這一最大公約數,正是考慮「全球化」趨勢下,打造文化創意產業時,能否成功的主要關鍵。

從文化根源來看,台灣的出版主要來自於中國。大陸的許多出版社,如「商務」、「中華」、「開明」都是台灣出版的前輩,為台灣出版奠下重要基礎。不過,從七○年代開始,台灣經歷了一場新的出版革命,伴隨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遷,一批所謂「戰後第一代出版人」,引進了日本、美國的出版經驗,用了三、四十年的時間,演化出屬於台灣本土的市場產銷特色。這些經驗,如今看起來,有些是大陸出版界正在經歷的。就我個人的看法,除了大市場的操作以及公營體制的換軌作業之外,我想不出兩岸出版根本上有何大不同。

對於華文市場,我最大的樂觀是「台灣之於大陸,等於英國之於美國」,這指的是華文單一市場巳經建立,華文出版品可以在世界各地自由流通。出版人競爭的是創作資源的搶奪,合作的是流通平台的共用。當然,大陸的出版目前還有很多限制,我們在台灣三十多年來運用媒體、通路、異業結盟和國際接軌的經驗,應該和大陸會有很多的合作機會。為此,我們才在北京設立了「遠流博識網文化諮詢有限公司」,初期提供遠流擁有的版權資源和大陸合作出版,長期來看,則是要積極爭取、經營大陸作家,替他們開拓華文及國際市場,與全世界接軌。

Q:我們應如何理解您所講的「在不變的環境中尋找變動的樂趣」,和「在變動的環境中經營不變的本質」這兩句話?其中所指的不變的環境、不變的本質分別指的是什麼?

A:「在變動環境中經營不變的本質」指的是我們在出版活動中受許多政治、經濟、社教環境以及讀者教育程度、年所得、消費行為、閱讀載體變化、通路變遷……等很多動態因素的影響,唯一操之在我,所謂出版產業「不變的本質」,我指的是對於「智慧財產權」的掌握跟經營,出版人要有能力掌握它的來源,掌握對它的加值,掌握對它的經營與管理,如此才有可能在變動之中存活、成長、茁壯。

「在不變的環境尋找變動的樂趣」,所謂「不變的環境」,準確的說,我指的是出版產業都可以區分出四段不變的「價值鏈」(Value Chain)活動,我把這四段價值鏈活動簡化為創作端 → 製作出版端 → 流通推廣端 → 閱聽端。出版人作為「創作端」(作者)與「閱聽端」(讀者)的橋樑,需要研究、服務兩者,這是出版樂趣來源之一。但更大的創造樂趣,則集中製作出版端(編輯)和流通推廣端(行銷)之間的掌握。這四個環節都需要絞盡腦汁、創新創造,因此也就能在看似重複不變的工作環境中尋找變動的樂趣。能夠享受樂趣,能對出版懷有熱情,專業才會發展出來,而熱情、專業跟樂趣,則是任何事業成功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