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母是台灣典型的農民:他們出身寒微,終其一生,日日辛勤田野,憑藉著教養子女的責任心和戰勝貧窮的意志力,犧牲他們寶貴的青春,換取他們下一代發展的機會。我出生於一九四九年的嘉義,在家排行老七,比我三個哥哥三個姊姊幸運的是,等我讀完小學,家境已較寬裕,我可以放心地去讀中學、去考大學了。
一九六四年我從鄉下到台南市讀高中。中學時代有兩件事值得記述──其一是我當上校刊編輯並嘗試寫詩,我發現自己羨慕當「文學家」甚於當「科學家」。另一是我常利用寒暑假與好友騎腳踏車環島,餐風露宿,鍛鍊毅力。過程中得到一些陌生人的善意照拂,也看到各地窮困的人。前者讓我心懷感激,後者鼓舞我未來努力,希望能發展「助人之能」。
一九六七年我考上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系。大學時代,我當了兩年系刊「杏壇」主編,同時利用課餘,在教育部「海外學人月刊」當學生記者,繼續著中學時代對自己的興趣和能力的探索。
畢業前,我檢驗自己未來可能的道路,想找出做什麼行業可以「發展最大的自己」?最後我從「學術研究者」、「社會工作者」、「記者」、「教師」、「出版人」五種角色中,選擇了「出版人」做為終生全力以赴的人生目標。
幸運之神一直眷顧著我。一九七三年我當學生記者時的長官引領我參與一份新雜誌的創辦,隨後並合作創辦了遠景出版社,從這兒得到經營出版的技術與經驗。一九七五年我正式開創遠流出版社,此後迄今十六年,一路努力學習,並透過每個階段優秀人才的協力,與無數嘗試錯誤的機會,把這個公司從五個人變成一百人,從獨資變成股份有限公司(一九八一),從美金十萬元的年營業額變成超過五百萬美元。目前遠流每個部門都有優秀的幹部負責,我總其成。每年出版新書三百多種,廣受社會尊崇,使她成為當今台灣最重要的出版單位之一。未來遠流發展的目標是產銷一體化、思考國際化、股份大眾化,目的在接納更多的人才和智慧。而我個人則期待行有餘力,參與公益服務──利己之外,也能利他,無負少年志向夢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