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編纂《台灣大百科全書》的看法與做法

2004年7月20日第一次稿子 ◎王榮文

一、總統的願望

陳水扁總統曾經於2004年5月13日出版的第135期「阿扁電子報」中正式表示,建立台灣主體詮釋、編纂台灣大百科全書之重要性:

「阿扁一直認為我們應該要有一部《台灣大百科全書》,一部能夠忠實凝塑時代潮流與台灣民情的百科全書,一具研究台灣最完整而快速的搜尋引擎。」 「

未來阿扁計劃結合學界、出版界、媒體及政府的力量,一起來編纂《台灣大百科全書》,預計先發行中、英文版以及網路版。這部百科全書將成為台灣文化的智庫,讓我們的下一代瞭解台灣是什麼,知道台灣有什麼。阿扁希望透過《台灣大百科全書》的出版,把文化結合創意,將知識融合於生活之中,不但能更清楚地描繪出台灣自我的圖像,更要成為台灣文化與全世界接軌的橋樑,讓所有的國際友人能夠發現台灣、認識台灣、而最後愛上台灣。」

二、學者的看法

黃慕萱〈百科全書之我見〉

1.緣起  

大致而言,百科全書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甚至一種語言或文化學術力量的展現。換言之,百科全書的編輯出版,是衡量一個國家科學文化的水平和綜合出版能力的重要指標。

為了記載這一段歷史,並且為台灣今日的思維和觀點留下記錄,編製一套本土化的百科全書確有其價值與必要性。雖然以台灣目前出版業的生態,要組織如此龐大的編輯群(國外百科全書公司動輒擁有一二百位專業人士擔任編輯,如Encyclopaedia Britannica和World Book的全職編輯群都有165人至175人之多)並募集足夠的經費實在是一件不大可能的事;不過台灣人的聰明才智一向不可思議,我們往往能在少量的人力與資源下創造奇蹟。

百科全書僅涉及知識的骨幹(outline of knowledge)—-其不能,也無意蒐羅天下所有的知識和學術。然而即便如此,古今中外,百科全書仍被圖書館界視為參考資料的核心。

正因為其所要涵蓋的是該文化所詮釋的人類所有知識,所以百科全書的編者或出版商,往往會左右該部百科全書所呈現的容貌與其代表的精神。因此,不管願不願意承認,台灣地區已形成其特殊的文化體系,這個文化所詮釋的人類總體知識,目前尚未被整理與記錄。

本文將從百科全書的歷史面、出版趨勢以及文化性等方面,來分析美國百科全書業的發展,對台灣百科全書業所面臨的處境與困難加以探討,並嘗試提出較為可能的解決方案。

2.百科全書的歷史與發展趨勢

《大英百科全書》也早在1902年即「歸化」美國(註3)。此外,控制百科全書市場的四大公司也清一色為美國籍,由此可見美國百科全書出版事業的確在全球市場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3.百科全書之出版狀況(略)

4.台灣出版本土化百科全書之必要性(略)

5.編纂台灣百科全書應注意之事項

國外的權威百科全書其編輯過程往往動輒上百人投入,而且涵蓋各式各樣不同職責的編輯群以及著作群—例如:在編輯群方面,除不同層級(助理或資深編輯)與主題編輯外,還有專責版本事項的編輯(Copy Department)、索引編輯(Index Department)、書目編輯(Bibliographers)等;在著作群方面,則有著作者與諮議者(Contributors and Consultants)、諮詢委員會(Consultant Committees)、顧問群(Advisory Board)等,可說是相當有規模、有組織地進行百科全書的出版。因此台灣在著手編輯本土化百科全書之前,亦需注意編輯群的遴選與設立,充分了解其對百科全書品質的直接影響力。

除編輯群的組成議題外,百科全書的內容範圍、編輯體制、版面設計、索引編排等,亦為評鑑一部百科全書良窳的準則;不過,這些準則多屬編輯出版上需考量的細節。真正影響百科全書品質的重要編輯概念還有:客觀性、權威性、撰寫筆調、持續性等,以下即針對這些議題進一步討論,作為台灣在編纂本土百科全書時應注意的事項與參考。

客觀性:任何百科全書都希望自己是客觀的,但站在「文化詮釋權」的觀點,百科全書的編輯者一定有其主觀意識,不可能做到完全地公正客觀。以美版百科全書為例,其內容往往從美國文化的角度出發,使得連與美國淵源最深的英國都覺得其美國觀點太重,更何況是其他語言的國家。由此可知,百科全書的客觀性實為一項非常重要,卻不易達成的目標。…然無論如何,客觀性仍為百科全書編輯者必須注意且值得追求者。一般而言,在客觀性方面比較常見的問題包括:性別偏見、種族偏見、政治偏見、爭議性事件和國家民族意識等……。

權威性:權威性一向是百科全書的評鑑要素之一。近年由於資訊科技之發達,電子出版快速發展,以致於出現許多新的出版形式,而這樣的背景對於百科全書的權威性有些許衝擊。舉例來說,Wikipedia便是一種全新的線上出版形式,透過網路,任何人都可以編輯其中的款目,供網路使用者免費檢索(註32),雖然說這樣的出版方式大大改善了百科全書更新的問題,可是在內容的權威性上,卻是值得商榷的。雖然在工具書的出版上,必須能在新穎性與權威性之間做出適當的拿捏;但對百科全書內容權威性的要求有時甚至高於新穎性的條件。

撰寫筆調:除了客觀性與權威性外,撰寫筆調也是撰寫百科全書時必須注意的事項。雖然絕大多數百科全書的編輯者均希望其出版的百科全書可以符合各年齡層讀者的需求,但事實上,成人、青少年、兒童對文字的理解與感受能力一定存有差異,因此在百科全書的撰寫筆調技巧上必須有所注意。一般公認最適當的百科全書撰寫筆調為「金字塔筆調」……。

持續性:對於一部百科全書來說,持續性可以說是維持其新穎性以及品質之重要特質……。因此一部百科全書的完成,並不是結束,而是漫長持續更新過程的開始。大致而言,持續性的更新有幾種作法:出版修訂版、出版補篇增加新款目、每年出版年鑑等。

6.台灣百科全書出版事業之困境及因應之道

(1)面臨之困境:與英美相比,台灣未免顯得學術薄弱、人才不足,故編纂百科全書時往往必須仰賴國外百科全書的資料。……因為百科全書包羅萬象,往往需要地圖、解剖圖或結構圖作為說明,但無論是請國際性圖片公司代為搜尋,或是自行研究、繪製,都必須要花費相當高的成本。但以台灣出版者的能力以及銷售市場來看,一般業者並無法負擔這樣的成本。

(2)因應之道:以《大英百科全書》第15版為例,其耗時15年(10年規劃設計,5年寫作編輯),4000名學者參與撰稿,全盛時期公司聘雇400名編輯,耗時250萬小時,耗資三仟二佰萬美金(1974年之三仟兩佰萬美金)(註35),即使是《中國大百科全書》亦歷時15年才編製完成,由此可知要編纂品質優良的百科全書,三、五年的投資可能是不夠的。因此,筆者認為無論是政府機關或私人企業,欲為已沈寂數十年的台灣百科全書業擔任打頭陣的角色,事先均需對此工作之艱難與代表意義有充分的體察與認知。……無論是由政府主導或民間出資,都希望將持續修正列入考量,一套百科全書若不能持續修改,其權威性與新穎性都將喪失,很容易失去其原創的價值和功能;唯有持續修正才能維持百科全書的品質與新穎性。

7.結論

……事實上,百科全書目前已邁入電子化,電子化的百科全書(不管是光碟、線上或網路版),應該更能發揮百科全書在學校教育上的功能,尤其是在科學普及教育上。

……事實上,美國之百科全書之所以有今天,雖然與其歷史淵源有關,但和其行銷市場廣大更有關連。英語撰寫之百科全書,不僅行銷英語系國家,許多非英語系國家亦是買主,挾著語言上的強勢,輸出強勢文化所詮釋的觀點(因此很多人將其稱為「文化侵略」)。以鄰近的日本為例,在其四套較具規模的百科全書之中,即有一套是以The New Encyclopedia Britannica為基礎,翻譯並加入日本及亞洲的資料而成,類似台灣的美版中文百科全書……。由此可知,百科全書最重要的存在價值還是在於其所代表的文化意義,凡是文化發達的國家,均相當重視本土化百科全書的編纂。

筆者認為,在選擇編輯、主導台灣百科全書的負責單位方面,若由政府機關進行台灣百科全書之編製作業,最大的好處即在於解決資金與人力的問題,但需注意內容的客觀性;若由企業界以回饋社會的原則下成立類似「大英百科全書公司」或「世界圖書公司」之類的出版社,也是一種可行的形式,因為企業在觀點以及客觀性較具超然態度,不過龐大的經費將成為一大負擔。而為避免此文化事業被市場經濟所犧牲,國家與企業均應該挺身而出,早日出版台灣本土的百科全書,保存我們創造出的文化、思考和價值觀。

張俊盛〈資訊科技可以作什麼?〉

1.百科全書的規劃與製作

1.1
確定讀者是誰
1.2
分析紐約公共圖書館參考熱線的問題
(The Book of Answers; NYPL Desk Reference)
1.3
分析國家圖書館常見問題集
1.4
分析大英百科全書或Encarta的詞條(220,000條)
1.5
分析不同詞條的撰寫的基本格式與資訊
(參考朗文當代英語辭典LDOCE的定義)
 
1.5.1 人:領域、人名、別名、筆名、生卒日、作品、事績
 
1.5.2 地:古地名、人口、行政區、物產、地圖
 
1.5.3 動植物:生物分類、原產地、分佈地、用途、圖片
 
1.5.4 術語
1.6 由語料或網路,決定詞條的頻率、重要性、分類、台灣關係度
 
1.6.1
U-2 事件(在Encarta詞條內)頻率高,和台灣關係度高
 
1.6.2
人名(近五年台灣在中央通訊社最常出現的1000 人,
最常出現的100個藝術家等)
 
1.6.3
台灣特有的動植物
 
1.6.4
全台鄉鎮地名、古地名(明、清、日本殖民地、中華 民國時代)
 
1.6.5
對台灣特別重要的學科術語(地震、颱風、英語教學、 傳教士、棒球、資訊工業、半導體工業)
1.7
決定分類、詞條數量、個別的詞條
1.8
由語料或網路,依照詞條的人、事、時、地、物的不同屬性收 集基本資訊(頻率、領域、人名、別名、筆名、出生逝世日、作品、事績古地名、人口、行政區、物產、生物分類、原產地、分佈地、用途等)

2.資料來源(辭典、術語、語料庫、網頁語料庫)

2.1
中央通訊社、光華雜誌、台北畫刊、台灣英文新聞
(原中國英文新聞)
2.2
Bartlett’s Roget Thesaurus的Foundation of Knowledge 部分
2.3
國立編譯館學科分類術語辭典
(中英文對照,90萬詞,清大已經取得授權)
2.4
大英百科全書(有全文電子檔案)
2.5
科學月刊、科學發展月刊(有全文電子檔案)
2.6
Encarta(有索引部分電子檔案)
2.7
大美百科全書(索引部分值得參考)
2.8
全台網頁(可向叡揚資訊或網擎OpenFind採購
2.9
美國政府網頁(清大採購中)
2.10
全球網頁(清大採購中
2.11
動態或批次查詢Google搜尋引擎(清大研發中)

3.百科全書的呈現  

3.1
傳統的目錄、索引
3.2
全文檢索、詞彙索引典(concordance)
3.3
自動問題回答(Question Answering)
3.4
圖片檢索(內容為本,圖片說明、內文)
3.5
多媒體播放
3.6
地圖(人口地圖、網路普及率地圖、民主化程度地圖、隨時間 變動之各項地圖
3.7
網路更新、網路資源

4.規劃

4.1
意見領袖、專家的背書不能取代專業的規劃與執行
4.2
執行百科全書所涉及之專業
4.2.1 圖書資訊(資訊、知識之生產、傳播、使用、知識分 類架構)
4.2.2 資訊工程(自然語言處理、多媒體)
4.2.4 中文、英文之專業編輯、技術寫作 (Technical Writing, 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 ESP)
4.2.5 學科專家
4.2.6 美工製作、電腦圖學
4.3
組織
4.3.1 常設組織、分包之計畫、產學合作案
4.3.2 學科小組召集人
4.3.3 品質保證小組
4.4
支援系統
4.4.1 參考資料庫
4.4.2 專家黃頁
4.4.3 網路化的編輯與文件管理(版本、生命週期、協力寫 作、 流程)
4.5
出版
4.5.1 和大學出版社合作出版

黃榮村(百科全書大家談)

我記得聖經的舊約是用希伯來文寫的,新約是用希臘文寫的,後來又翻譯成法文版、德文版。當德國人讀德文版的聖經時,聖經才漸漸融入德國人的生活裡,才成為其頭腦的一部份;相同的,英文版的聖經也是如此。但是這個重點不只是在翻譯的問題上,而是透過知識工程的推廣,慢慢的將這樣的知識一點一滴的融入到人們的生活中。

希望藉由中文版大英百科全書的引進,能夠為台灣教育注入一股活力,也能提升國人更高層次的知識水準。

陳郁秀(百科全書大家談)

當一個重大的政策或是要編列一筆預算的時候,它有資本門和經常門的比率,所以說如果想要建立一個台灣的百科全書,我不曉得三分之二的硬體建設該去做什麼。

我們後來就想是否可以用一個台灣文化資料庫的案子來做。……我們就發現這些知識庫它的累積就是朝著台灣百科的這個方向來走。……我希望之後在突破了資本門和經常門的這個限制之後,更能推動我們更好的文化。

施顏祥(百科全書大家談)

不管是要做數位內容也好,線上學習也好,中間的知識庫是個根本,能夠加值來使用的話,這產業才能夠走得快。

南方朔(百科全書大家談)

我特地查了「Encyclopedia」的意思,……可以解釋成「一堆人圍起來,好好的學習」。我同時查到,美國圖書產業的廣告量,《大英百科全書》在每年廣告宣傳的花費上曾是美國單一項目最高的,我很好奇是什麼原因可以如此。

百科全書的真正用處是在於當我們要使用的時候,能夠即時查閱答案,從這裡可以很快的入門,進而獲得一條學習的途徑。

何德樂〈大英百科全書的Online數據檔〉

總編輯之下,每個知識領域都有一組編輯人,與世界各地共4,000名專家學者以online方式進行詞條撰寫及審訂。編輯工作主要分為二種:creating(三角組合:編輯/專家/總編輯)、updating(讀報組/客服組),每年的編輯費用超過900萬美金。目前正在進行第16版的編修工程,預計投資總額為美金4,000萬元。 ‧

英文版資料
1. 整合查詢123,000個詞條:73,000條來自《大英百科全書》(Encyclopædia Britannica),包括8,000條紙本未收入者;7,900條來自Britannica Books of the Year;42,000條來自Britannica Student, Elementary, and Concise Encyclopedia三種百科
2. 超過200,000個詞條的字典Merriam-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 and Thesaurus
3. 超過215個國家的圖表集,包括地圖、旗幟與統計圖表
4. 編輯部精心編輯整理167,000個相關網站連結
5. 超過27,000張照片、線繪圖
6. 超過2,800個多媒體影音檔
7. 搜尋範圍包括150份全文期刊雜誌。例如USA Today Magazine、Educational Digest

韓文版資料(Korea Britannica Online)
由大英百科全書公司在韓國的分公司製作,在英文版大英百科全書詞條中加入韓國相關資料成為韓文版大英百科全書。
1. 111,000個詞條,取自韓文版大英百科全書紙本版以及最近幾年的韓文版《大英年度大事記》
2. 13,000個多媒體影音檔、照片、線繪圖
3. 217個國家與地區的互動地圖、旗幟、統計圖表與基本資料
4. 包含延世大學的韓語詞典
5. 36,000個相關網站連結

大英百科全書∕線上繁體中文版資料(大英線上)
遠流出版公司是大英百科全書公司全球第一個長期策略合作伙伴,「大英線上」在此一合作關係下誕生,「大英線上」亦是全球第二個非英語系大英百科全書網站。收入70,000多個詞條,共45,000,000中文字,包含10,000多幅圖表、照片、線繪圖以及200個影音檔。

黃訓慶〈我看中國大百科全書〉

遠流集團智慧藏學習科技公司於2000年取得轉化簡體版的《中國大百科全書》為正體版授權,提供線上檢索服務,因而參與部份百科全書編纂及數位化工程。《中國大百科全書》簡體版於1978年起歷經十五年的時間,由國家全額投資按學科分類陸續編纂而成,參與編纂的學者專家約有二萬名,內容涵蓋人類知識的66個領域,完成了約八萬個詞條、一億三千萬個漢字以及五萬幅圖表,收錄在74本書卷中。也因此創造了一個擁有250名專業人員、以持續產銷百科辭書為職志的「中國大百科出版社」(「上海辭書出版社」則為產銷各式中、英辭典的國營出版社)。

《中國大百科全書》的新修訂版於1996年開始進行,預計2005年底完成,總字數約五、六千萬,將按漢語拼音字母排列,打破分科分冊,而改為與世界接軌的類比大英的現代百科全書。此次改版工程費時九年,上億人民幣前製費用不再由國家撥付,而以出版社自負盈虧方式完成。

三、政府的角色扮演

如果要滿足阿扁總統的願望,滿足大部分學者的要求,也符合現代百科全書的編輯體例,亦即能將「台灣學」客觀、權威的內容呈現在一個與世界接軌、與當下學術主流同步的知識架構裡面,並且最好不要花九年、十五年,而是能在第四年就完成線上中文版,第五年就完成線上英文版,在媒體與社會大眾的互動指正之下,於第六年印行紙本版(菊八開、彩色精裝,至少30巨冊,至少5000萬中文字)。

編纂這樣一部多卷本大型的《台灣大百科全書》,本身就在考驗我們整個國家總體的知識力,也在考驗能否在計畫完成後,培植出一支能夠維持營運與持續更新《台灣大百科全書》的出版編輯隊伍(不管未來它是以商業機制或公益基金會方式營運),進而與重要公共數位內容資料庫完成百科知識點的hyperlink與cross-reference(鏈結參見)。

政府的角色是訂立這樣的目標企圖,扮演資金與人脈資源的貢獻者(Contributors),選拔支持有能力達成任務的出版機構,讓他們用專業的方法去集結國內外的頂尖學者,去完成撰稿者必須親力為之,必須具名以負文責,以及採買繪製必要的圖表、多媒體素材的著作權或永久使用權,以滿足公益及產業加值需求(張俊盛教授說:意見領袖、專家的背書不能取代專業的規劃與執行),並且最好有能力找到行銷夥伴,將線上英文版的《台灣大百科全書》賣到別的國家。

政府可以期待在六年後鼓勵成立「財團法人台灣線上基金會」,靠著營運單位經營Online&Offline Service、PDA bundle等繳交而來的授權金收入,希望能夠逐年降低更新資料(updating)的成本,不須向政府及社會募款,最終能自給自足。

不過,眼前具體的問題是:政府究竟編列多少預算來完成這一文化大工程才算合理?特別是在國人殷切期盼、眾目睽睽之下,執行某種程度有不確定性的內容產品?

這實在不是容易回答的問題。台灣幾乎沒有自力編輯大型百科全書的經驗,哪個出版社能夠在短期內組建一個足堪大任的編輯隊伍(50人?還是150人?),從頭摸索知識樹分類架構(Propedia)、線上搜尋資訊(info sketch)、規劃詞條、提交寫作體例、尋找合格的撰稿學者(writers)、編輯潤飾(expert editors)、知識查證(fact checking team),以及統一風格(styling)、配製插圖(cartography)、選購圖片影片(media people)、編製索引(indexers)、網上互聯(hyperlink)、翻譯英文(translators)?而且事成之後,大部分的人力要被遣散,只留一部分人(15人?)作updating的工作?

四、我的看法和遠流可以的做法

如果要替編纂《台灣大百科全書》找到一個預算的標準,可否找美國人編的《大英百科全書》作為參照?大英百科在既有的基礎之下,第15版修訂的預算還要新台幣11.2億元(1985年的3200萬美元),第16版修訂的預算是台幣14億元(2005年的4000萬美元)。假設我以《大英百科全書》的規模,來想像我們也是動用14億元的預算,而且要集合全台灣知識菁英來編纂百科全書,我們應該用什麼「工作概念」來達到什麼「具體目標」呢?如果遠流出版公司是承接這個案子的專業出版機構,我試著以ODM的角色設計如下:   

.定位它為「台灣人」編的百科全書,而不是只關心「台灣」的百科全書;也就是台灣知識的整理或台灣學的提出,並建構在全球知識體系之中。台灣主體性的價值和台灣多元多樣的特色,唯有放在人類的知識骨幹框架中呈現,台灣人才不致於孤芳自賞,而能與世界共同呼吸。

.編百科全書是學術、專業與高難度、辛苦勞動的議題,客觀、公正、權威很重要。因為內容詞條的抉擇、撰稿作者的推薦、知識的顧問,均非頂尖學者不能。建議動員中研院院士擔綱,做為連結海內外人脈的基礎。由於《台灣大百科全書》將有中文版、英文版、網路版,因此約稿原作可以是中文(再譯為英文),也可以是英文(再譯為中文),因此作者不必然是本國人。為了滿足百科全書的完整性以及數位應用的方便,所有圖文和多媒體著作均應儘可能取得「著作權」,至少也要取得「非獨家永久使用權」(以《台灣大百科全書》之名,不論形式,可永久使用本著作)。   

.如果要挑戰2008,挑戰「數位台灣」(提供權威內容也是國家重要基礎建設),我認為要在2008年2月之前完成《台灣大百科全書》中文版完整上線,應考慮借用外力。我會選擇大英公司作為夥伴,聘其總編輯何德樂(Dr. Dale Hoiberg)為顧問諮詢,購買大英公司所有及最新的資料庫內容,做為我方學者選取及改寫詞條的授權(寫完後,我方擁有永久使用權)、要求大英協助完成百科全書的知識架構(propedia)與DB設計技術移轉。如此,編輯團隊可專注於台灣特殊知識領域的經營編寫,又不致荒廢自然、社科、人文各類知識的總體觀照。這樣的設計等於花一筆權利金(或稿費)買得「大英」圖文著作的改作權,藉著大英的經驗,避免我方浪費太多嘗試錯誤的時間及金錢,也只有藉著「大英」權威內容的基礎,擔保我方學者能有準時的產出(而且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我估計,經過一年規劃、組訓,三年約稿、撰稿、改稿、配圖,應可如期在2008年2月之前完成。   

.由於動用國家的力量委辦完成的《台灣大百科全書》是全民公產(Public domain),後續的維護更新(updating)與網路營運應如何進行是個頗費思量的問題?是選擇「全民免費」再由國家編預算來維持呢?還是採用「使用者付費」的概念交由專業單位(公司或基金會)維運?或選擇網路B2C免費、產業加值(B2B2C)須付權利金的方式?我覺得如果2008年2月完成中文版上網、2009年2月完成英文版上網、2010年9月完成彩色紙本版上市之後,預算中要編列後四年扶助計劃,來支持原工作單位繼續聘僱一個至少15人的編輯隊伍,以便長期修訂《台灣大百科全書》的內容,並追求後續的自給自足。

.綜合上述,《台灣大百科全書》的產品描述(product definition)如下:

a.
使用對象:一般讀者(general readers)
b.
語文版本:網路中文版、網路英文版、彩色紙本版
c.
內容組成:包括清楚的知識樹架構(propedia)、至少10萬以上的詞條(entry)──內含百科辭典式、micropedia式、macropedia式富知識涵量的文字解釋,以及大量的圖片、圖表、地圖、影音、文獻資料(視需要及取得成本決定)。
d.
網路功能:提供中文版、英文版以及中英對照版有知識結構的權威內容,連結社會參與、共建共享的機制(如Wikipedia、Open course ware、Listserv…),提供產業界的加值應用,逐年整合政府既有的公共數位內容資源提供線上知識鏈結參見(cross-reference)。
e.
紙本扮相:五、六千萬字的中文,排印為菊八開、至少30巨冊的彩色燙金精裝書(含propedia及索引),應印一萬套贈送學校圖書館、國際友人,以及供應市場需求(這部分會有版權金的回收)。

.綜合上述,六年14億經費的編列邏輯,也許是這樣的:

a. 人事費(2004-2010,50個編輯)
2.5億元
b. 辦公費(2004-2010)
2.5億元
c. 版權費(文字、圖片、影片及翻譯)
4億元
d. 網路建置、資訊技術採購與維護費
1億元
e. 行銷費(創造使用習慣,在網上找詞目、找使用者需求)
0.5億元
f. 彩色紙本版編印費(一萬套)
1.5億元
g. 持續內容更新團隊(維持15位編輯,培植至2014年)
1億元
h. 預備金
1億元

除由政府全額出資委辦建構,亦可考慮與民間以「合作出版」的方式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