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台灣豐富多元的出版史

2008年第32屆金鼎獎「特殊貢獻獎」得獎感言 ◎王榮文

這次獲獎,讓我重新回顧六十年的人生,看見自己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堅持。

我要為這一刻感到光榮。謝謝推荐我並讓我獲獎的評審們。今年兩人並列特別貢獻獎,我很高興和好朋友張杏如女士同享殊榮。我相信此一獎項更大的意義是在表彰遠流和信誼兩個出版機構對台灣社會的特別貢獻,因此,今天也是全體遠流人信誼人的光榮時刻。

做為個人,此刻我更滿懷感恩。如果生命中沒有那麼多的貴人,以我有限的才華,不可能成就今天的遠流。我也不可能三十多年來都還可以站在出版環境變遷的浪頭上,從容地見證台灣出版史的起承轉合。

記得一九七五年遠流剛創立時,蕭孟能先生有意出讓文星書店在安和路圖書室所有藏書。當時遠流的資本雖然只有四十萬元,但我毅然決定拿出十萬元買下這七卡車的書。搬書時,住在隔鄰的李敖戲謔地說:「大部分的好東西都在我家了。」我仍充滿興奮,因為我以為我買到的是對胡適對自由主義對五四思潮的一種傳承,買到的是對文星「出版原野的開拓」在地深耕的一種憧憬。從那一刻起,「尋找台灣最聰明的腦袋」、「出版經營他們的智慧財產」,就變成了我的工作、我的生活、我的娛樂。三十三年來,遠流出版了五千多種各式各樣的書,默默地進行它對社會的貢獻。而我也因為認識吳靜吉、黃春明、鄧維楨、李敖、柏楊、金庸、李遠哲、李登輝、曾志朗、洪蘭、林懷民、詹宏志、翁啟惠……這些大作家大學者,以及許許多多的奇能異士,有機會跟他們跨界學習完成了我豐富的人生之旅。

做為現代台灣出版史的見證人,我的確有很幸運的經歷。台灣社會由貧而富、由威權而民主、由統而獨而不統不獨、由一元而多樣、由貪婪而歸真……,這種種進程都因為台灣發達的出版事業而得到紀錄。我更覺奇妙的是可以在有生之年看到出版載體的大變化,五六百年來通用的紙本出版眼看要被數位多媒載體取代了。我一方面憂心忡忡,一方面也因為這十四年來能參與創造數位閱讀大時代而興奮不已。數位出版方興未艾,實驗多,變化快,已使既定產業疆域面臨崩解。正因如此,台灣這五六十年來的出版歷史更值留存,我們需要一座「出版產業博物館」來呈現相關的人事物。當然,音樂、電影、設計、廣告、電視……產業也一樣精彩,一座「文創產業博物館」也許更合時宜。

當年那個懷抱夢想的年輕人,因著別人給予的機會,跨入出版領域,藉著讀書和讀人,學習成長。如今我很高興遠流打造的知識平台,也提供各種機會給更多年輕人,在這裡實踐理想,讓文化薪火傳續下去。這也是我不變的堅持。

最後,再次感謝在這六十年內幫助我成長、豐富我生命以及成就遠流這事業的每一個人——當然也包括讓我沒有後顧之憂的太太和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