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文出版市場的區域一體化和全球化 ——
兩岸出版交流二十年的回顧與前瞻、挑戰與機會

2008年9月21日海峽兩岸研討會談話題綱 ◎王榮文

一、共同面對的出版環境

印刷術發明以來,流通五六百年的紙本出版載體,眼看就要被新興的數位載體、網路媒體所取代了。我們共同面對日新月異的資訊軟、硬體和電子載體(Eink, Epaper……)研發,也共同面對停滯不增的紙本閱讀人口,以及沒有穩定收入的數位出版流通及閱聽付費的商業模式。我們要在不確定的困頓時代「減量生產、做足市場」,要「跨界結盟、創新典範」,度過轉型學習的黑暗時刻。

二、千載難逢的華人機會

中國從1978年改革開放,接著成為世界市場的生產基地,網路科技和電子商務逼著中國跳躍性跨越,申奧成功,國家意志澈底發揮,到2008年,這「激盪的三十年」,終使「大國崛起」。華語文學習成為顯學,連《羅傑斯給女兒的十二封信》都強調讓他們從小說寫中文是最重要的人生投資。假以時日,華文出版全球性影響力指日可待(想像二十年後,只要有一本好的中文作品出版,世界各國的漢學家就會把它譯出。華人作家、學者更方便分享他們對世界的知識貢獻)。兩岸四地出版人當下要努力的是:善用全球中文熱機會,培育未來世界各國的華語文人才和意見領袖。2007年柳斌杰署長在北京會見台北雜誌公會參加FIPP年會的代表時,特別強調兩岸可以共同合作,將「中華文化」的精隨透過出版(紙本、數位、空間)傳播世界、影響世界。他特別看重台灣對中華文化的傳承轉化有先行二十年的經驗,是台灣的強項。其實,以中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加上台灣多元多樣文化融通、靈活應用的創意,再加上港澳同胞「華洋兼包」的專長,只要「華語文出版市場的區域一體化」形成,合力將中華文化推向世界應屬可能。

三、當下可行的區域一體化發展策略

華語文出版市場的區域一體化,想像的圖景是:兩岸四地各大城市都可以買到彼此的書,無論繁簡。作家、學者的邀訪交流更形方便。版權的合作、產製的分工,特別是「品牌的經營」受到鼓勵和保障。目前在中國,出版、傳媒仍屬意識型態產業,書號、刊號仍在特許管控範圍,出版社幾乎是國營企業,與台灣完全不設防線的出版生態,存在著不對等的關係。台灣政府與業者對大陸出版品和資本的進入仍有疑慮。因此,去年我曾建議柳署長,開放1000個書號、10個刊號給台灣同業,並加強出版人才互訪,鼓勵互相投資。除此之外,當下可作之事應更鼓勵兩岸出版的科技研發、交流,有版權保護、可協助電子書、電子雜誌流通的網路科技平台,透過合作,融會繁體/簡體中文的數位閱讀美感,加速華語文在Digital & Internet 時代全球流通的影響力!(美國有Zinio、Overdrive,大陸有Apabi,現在台灣有了 Koo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