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
|
兩個場景:東漢蔡倫在西元107年發明造紙術時,能否想像這改變了此後人類──無論東西方──的書寫載體?能不能想像之後從王羲之(303-361)的書法藝術都將建立在紙的發明之上? |
|
|
|
1.2 |
|
古騰堡(1400-1468)「發明」(一說是引入)活字版印刷術並在1455年出版《四十二行聖經》時,能否想像到後來的馬丁路德將之應用在德文的聖經,引發了一場宗教革命?甚至整個歐洲知識傳播、大學典藏資料的方式都為之改變?
(遠流出版的《追蹤哥白尼》寫出500年前「天體運行論」的出版傳播歷程) |
|
|
|
1.3 |
|
那麼,正在發生的從紙本書到電子書的載體過渡,各位能想像將會對教學的方式、學校與圖書館的角色產生什麼影響嗎? |
|
|
|
1.4 |
|
在我的有生之年,目睹了活版印刷逐漸被電腦取代,如今,站在數位出版與紙本出版的分水嶺。 |
2.1 |
|
未來的學習載體。除了紙張之外,人們吸收知識的來源與載體應該是手機(smart phone)、專屬閱讀器(eReader)和數位電視(Net TV)。 |
|
|
|
2.2 |
|
這三種載體的支援體系簡稱:雲端電子書庫。 |
|
|
|
3.1 |
|
知識的創造加值與流通已發生本質的改變。每個學習者將享有的雲端資料庫是:
‧全球性的
‧即時性的
‧互動性的
‧個人化性的
‧多媒體性的
|
|
|
|
3.2 |
|
知識服務產業也因新科技的發展,而使價值鏈產生變化,當下我們所理解的電子書產業,閱聽端期待方便完整的「五合一數位閱讀服務」
‧內容
‧軟體
‧硬體
‧通訊
‧通路
|
|
|
|
3.3 |
|
五合一的數位閱讀科技同步成熟,讀者/學習者和作者/出版者才能同蒙其利。他們都希望達成三個目標:
(1) 雲端有足夠吸引人的電子書可買
(2) 有地方(電子書店)可買
(3) 供應方便的閱讀載具,讀電子版如紙本一樣享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