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的這一生

2000年2月24日 ◎王榮文

▲母親王翁善生養了九個兒女, 77歲當
 模範母親

媽媽在這個世界上逗留了將近九十一個年頭。一直到七十三歲她退休之前,她奮鬥的目標全是為了對子女的愛。她不斷地用體力、用毅力、用智慧改善家庭的經濟,創造家族的繁榮。退休以後她生活的目標是努力使自己不成為子女的負擔,讓他們有足夠的時間空間去「奮發」,沒有後顧之憂。她的一生, 不論處在多麼困阨的環境之中, 看不到她的屈服,她永遠是挺直著腰桿,樂觀堅強的扛下重擔。她一生的故事,是典型「小人物力爭上游」成功的故事,她所有的好命運幾乎都是自己創造出來的。

因此,縱然我知道最後這一年媽媽臥病在床,也曾有過生不如死的折磨,但我寧願紀錄老天對她的寬厚,至少給她八十九年健康硬朗的身體。縱然我知道媽媽心裡不無遺憾和痛苦,但我寧願呈現她隨時自我調適後氣定心閒、神氣光彩的一面。

明治四十三年(一九一○)農曆十月二十四日上午七、八點左右,媽螞王翁善女士出生在台南州東石郡義竹庄義竹二五八番地,也就是現在的嘉義縣義竹鄉下。外公是貧苦佃農,加上當時重男輕女的觀念深入民心,母親一生沒進過學校,不認識字,不懂日語。十四歲那年,媽媽的父母雙亡,她帶著兩個幼弟投奔外婆,靠著替岸內糖廠採收甘蔗時「削蔗根」的小工來養活自己。

這段青春少女的生活,媽媽每次回憶起來,還忍不住用「風流神氣」來形容當時的自己。成群結隊、有說有笑、遊走四方、唸歌唱曲的歲月,算是她十八歲憑媒嫁入王家為人媳婦之前,自由自在的生活閱歷,也是她日後持家主內,領袖氣質培養的實驗場。

媽媽在昭和二年(一九二七)嫁給長她一歲的父親王天來先生。父親個性溫和憨厚,家中一切事物均由祖父王安先生為最終主宰。父親耕田、駛牛犁工,母親「大清早到田裡,牽一個揹一個,十點多回來餵奶煮飯......」,為人婦、為人母、為人媳,一直到祖父過世那年(一九四五),她在家中沒什麼發言權,沒有獨立的經濟權,日出而作日沒而息。婚後十八年對她不是愉快的回憶, 但一切的刻苦忍耐好似都為了她一生最有意義的奮鬥目標在作準備。

▲我的農夫爸爸副業是賣竹子, 媽媽
 的副業是養豬。

光復那年,三姐生、祖父死,母親正式持家主內。這一年,他擁有三個兒子、三個女兒、一個勤奮的丈夫和七分旱地。她三十六歲,正值青壯,滿懷希望。她知道「人窮會被看輕」,她立志先脫離貧窮。除了父親以及來自大姊、大哥幫忙的農耕收入,她要有副業的收入。一切從養豬開始。母親回憶:「彼時飼豬母,沒豬圈,先關在眠床腳。要生的時候,嗶嗶啵啵,一次生八、九隻小豬仔,飼到百六、七十斤,四個月可以有一次賣肉豬的大收入。」她說她不怕付利息,她借錢來投資,養豬、買地、還錢,善的循環,她立志要讓每個兒子未來有一甲田地,這個買足五甲地給我們五兄弟的願望幾乎在她替大哥娶親的那一年(一九五七)達成了。她開創家族繁榮的黃金十二年(一九四五~一九五七),也是她回顧自己的生命史,最甜美最輝煌的歲月篇章。

難怪我從小就覺得自己一出生(一九四九)就在富裕家庭,二哥秀哲也有同樣的感受。二哥回憶童年:「你不記得黑番仔嗎?他每天一大早從布袋海邊載著虱目魚和蚵仔來義竹叫賣,我們家是他長期的老主顧呀!」是的,媽媽一生會賺錢,也捨得花錢。她自己省吃儉用,但從不讓子女覺得匱乏。特別是用在教育投資上,她永遠有求必應,並且要五毛給一塊,因為她說「經厝嘸經路,孩子出外讀冊,怕前無糧草後無救兵」,我到很久以後才能體會她的愛心、她的承擔。

母親對教育的重視有很大的內在動力。她把兩次因為不識字所受侮辱的痛苦化為積極前進的力量──「我在彼時就有志氣,我的後生一個呼伊做田,其他的攏麥呼他們讀大學」。這個決定徹底改變農夫家庭的宿命,也開啟了我們兄弟姊妹走向不同世界的門。

媽媽立下的志向,用她一生的血汗完成。「跌倒就再爬起來,人生的甘甜苦澀,我攏呷過了。」一九八六年母親節,她獲得鄉裡、縣裡「模範母親」的表揚,雖然我們五個兄弟陪她度過風光的一天,但直到很多年以後, 我才確切知道這一榮銜帶給她的驕傲和安慰。──「我以為我這世人嘸出脫了,結果七十七歲去得到模範母親。」

但母親更了不起的是安排自己的晚年生活。她相信「一家戶一條路,自己的前途自己奮發。」為了讓子女無後顧之憂,她甘處寂寞,看淡世俗, 決定做子女的精神領袖而不介入他們的生活。她相信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就是親子之間給彼此最好的褔報。

▲我讀初一,媽媽帶著三姐、三哥、妹妹和我(右二)
 ,到離家三公里的鹽水拜拜。

去年(一九九九)農曆春節,我們像往年一樣回故鄉義竹過節。這是我們能送母親紅包能拿祖母紅包的最後一個春節。這時她躺在病床,正是脊椎傷裂最痛的初期。她把內心的決定告訴我們,她說:「你們每一房生活都過得去了,我準備不把我存下來的現金分給你們了。你們幫我成立一個基金去行善、救急、助學吧!」

母親深受傳統戲曲教忠教義影響,一生重視名譽。最後階段她依然能化小愛為大愛,超越自我。她勉勵我們的話:「有量咔有福,古意咔有底」,自己也身體力行。她堅毅溫和的身影,永遠投射在我們的心田。她是我們永遠的「模範母親」。

母親選擇在公元兩千年的一月廿三自由日離開我們,我們知道,她已無掛礙。「阿母!再會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