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城市都需要創意江湖

2016年9月24日應國立臺灣文學館之邀參加2016年府城論壇,
分享華山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經驗 ──《每個城市都需要創意江湖》。

主講人:王榮文
主持人:蕭淑貞副館長
時 間:2016年9月24日(六)
地 點:國立臺灣文學館演講廳
講 題:每個城市都需要創意江湖 ── 華山是臺北的創意江湖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王榮文董事長分享華山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經驗,說明他如何從傳統出版人轉型為空間出版人,並且如何將臺北華山定位為創意江湖。
王榮文以「華山起擂台」的概念將華山打造為一個創意擂台,不同創意都能在此激發燦爛火花,如同金庸題字:「華山今論劍、創意起擂台」。每個城市都有閒置空間需要再利用,都有珍貴遺址、古蹟需要活化,王榮文建議每個城市都需要自造創意江湖,讓文創產業不斷加值與升級。
最後談及臺灣出版業現狀,身為出版人的王榮文不改樂觀,積極朝出版轉型目標努力。

 

序曲

蕭淑貞副館長:

今天很榮幸邀請王榮文董事長來演講,他除了經營遠流出版社,也參與華山文創園區的創始。華山是臺北假日人潮流連之處,能將一個老地方反轉,除了要有靈活的文創想法外,也考驗計畫主持人的智慧。今天將汲取王董事長的經驗,邀請他來做這場講座,讓我們再次以熱烈掌聲歡迎,謝謝。

前言

當初構思題目時,應著眼於文學與文創,畢竟我是出版人,但華山也是難得的經驗。我的編輯之路始於《南二中青年》,後來在政大教育系編輯《杏壇》,因為三分之差,沒有進第一志願政大新聞系,所以大三時在《海外學人月刊》當學生記者。惟念念不忘出版志業,之後因緣際會認識前輩鄧維楨,在眾貴人相助之下,1975年創辦遠流出版社,去年已邁入第40年。

今天臺南政大書城老闆邀我去正興街,那裡也是創意江湖。臺南是古老的漢人歷史起源地,這幾年老街與老屋激發很多新潛能,商、旅、文,即商業、旅遊與文化三合一經營,這在臺南是很有績效的。

現在就來與各位分享,從傳統出版人轉型為空間出版人,我如何將臺北華山定位為創意江湖。

華山1914文創園區

2007年我投標文建會案子,「徵求民間參與投資華山創意文化園區文化創意產業引入空間整建營運移轉計劃案」,也就是華山創意園區ROT案,取得15+10年經營權。當時我定位自己是出版人,做紙本、數位出版,華山是空間出版,已經營了八年,前五年賠很多錢,第六年才轉虧為盈。

華山園區佔地約7.2公頃,政府將之定為ROT、OT、BOT。OT是電影館,由侯孝賢的臺灣電影協會經營,BOT後來決定不蓋,所以我今天要分享的經驗是ROT,原酒廠與樟腦工廠。

當初文化部規劃的臺灣五大創意園區,讓舊酒廠或倉庫變成文創園區,有點牽強,當時政府要將科學園區變成文創園區,其實應該要有更大的想法。2006年我參加政大商學院主辦的考察營,去韓國考察坡州出版城與藝術村,坡州出版城有120公頃,策劃人李起雄邀請出版社入駐,他認為要給編輯住好房,即可替作家編出好書,出版城因為這個概念而建造。城裡有印刷廠、書店與電影院,概括設計、造紙、印刷、出版、流通等兩百多家出版社相關的中小型業者,這是全世界最大的圖書出版產業園區。我是6月去考察,9月出版城開幕時請我去演講,我以雜誌公會理事長身分,與學者及記者同行,去開會順便替新聞局做研究報告,〈我國建立出版產業園區之可行性研究〉,當然研究結果是不可行,但是文創園區是可行的,剛好文化部將華山公告出來招標,因為我受過啟發就去投標,成為最優申請人。

坡州出版城的整體規劃是生產、生活、生態,三生一體,120公頃變成生產基地、生活基地、生態的保護之地。理論上不該以華山這麼小的地方做園區,而要有更大的地方,個人覺得最適合之處是中興新村,因為它有三千戶的舊房子,腹地有兩百多公頃,如果可以把所有臺灣與國際的藝術家,入住中興新村或是Long stay,這可能是臺灣文創的企圖與轉化,不過這需要政府下很大的決心才能實踐。我曾被邀請去部會參與規劃思考,可惜規劃很久還在規劃。實踐很重要,比如華山,做了才會有經驗值的累積,也才知道如何修正,而有些地方或園區,是無法在短期間看到效果的,政府不能短視近利。當年我在標華山案時,問朋友意見,怎樣的人有資格標華山?他說要「有心、有錢、有閒」,做華山案真是如此,因為修理舊房子很花錢,每年的維護費是很大的開銷,文創無法急功近利。

華山園區是用促參法的法源完成的,鼓勵民間用能量去發展,也就是民間向政府提方案,依此成為合約內容,我承諾要花三億去整建房舍,可以經營15年,若情況不錯再加10年。

做文化事業與文創事業,因為是在做品牌,也不能急功近利,若真要賺錢也賺不了什麼錢,所以要撐得夠久,心情要調適得很閒適,比較像是在做社會企業,所以後來我跟信義房屋周老闆說,我跟你保證不會賠錢,但是我沒有保證會賺錢,我只會讓你十五年或二十五年後,至少把投資的錢加上利息回收,若願意就投資,周老闆他也是當社會企業在投資,這就是有心。

政府把華山當成文創產業的旗鑑基地,並依此為定位,但文建會委託學者做的條列式九件事,都是很抽象的發展方向。我把九項要點聚焦成三個方向,「是否成為文星匯聚之地?文化觀光熱點?創投基金尋找標的之處?」用這三個方向,作為檢驗華山15年經營是否成功的判準,以此對社會大眾與政府溝通。

文星匯聚、文化熱點、創投挖寶

第一個,華山是否成為文星匯聚之地?

像我們這一代的文青,當年我在臺北讀書或做出版社時,會去明星咖啡屋,因為那裡見到作家的機會比較大。華山既然是文創產業旗鑑基地,導演、設計師、作家、製作人、明星歌手,是否會在華山出沒?只要明星匯聚,自然會有新秀去打交道,也就會有育成的效果。把不同的文化族群集中在一起,自然就會有產值,這就是華山要扮演的角色。

第二個,華山是否成為文化觀光熱點?

成為觀光的熱點有很多條件,華山的優勢是地點很好,坐落在都市精華區,交通便捷,旁邊的公園綠地不會蓋房子,因為高鐵在下面跑,無論做文創園區或休閒遊憩都可行。除了地點好以外,商旅文的觀光熱點還需要什麼?在接手華山的過程裡,我到處請教朋友,文化學者林谷芳提出用三種感動:回憶的感動、驚艷的感動、朝聖的感動,來經營氛圍,成就華山的觀光地位。

什麼是回憶的感動?非來臺南吃度小月不可,每吃一次回去會想30天,30天後又要再來吃,這就是回憶的感動。因此,華山要找好的餐廳,老實說至今八年,還沒做到這一點,讓人一吃再吃而不厭倦的餐廳很不容易。另外,透過合約到期,餐廳6年會更換一次,因為舊裝潢會藏汙納鼠,重新裝修可提高衛生條件,雖然業者會因此提高成本,但華山一年有六百萬人進出,對做生意是很大的保障,不怕不回本。

什麼是驚艷的感動?當你看到某建築與裝置,會有驚豔的感動,我謙虛地說華山有兩個。東京大學藤森照信教授很喜歡華山,他是全世界有名的造茶屋專家,我隨口問他可否幫華山造茶屋,他說願意,我問設計費多少?他說三萬。我以為他講三萬美金,結果是三萬臺幣,我聽了以後很不好意思,給他三十萬。看過千利休的電影應該知道日本茶屋的發展歷史,茶屋要從很小的入口「躙口」進去,整個茶屋只能容納五到六個人。一間茶屋在基金會的頂樓,叫做森文茶庵,只有受邀貴賓才能走進的秘密基地;另外一間茶屋是公開的,在紅磚區叫做望北茶亭。

什麼是朝聖的感動?這種感動比較少見,例如像國外的知名大教堂,或去參訪安藤忠雄的地下佛室等等。

第三個,創投基金尋找標的之處?

站在主管機關文化部的角度,畢竟這是產業園區,產業園區除了創造價值,最重要的是創造產值。我自己定一個目標,就是華山以矽谷為師,能不能讓創投基金來這裡尋找標的。也就是說來這裡辦展覽、做電影、做出版,有人願意投資他們。這樣園區就不只有當下體驗消費的產值,也會有文創產業被投資發展的產值。

八年來,前兩點算是稍有做到,沒有一百分,應該八十分是有的,但創投基金尋找的標的之處,還要再努力。我們已引進一個創投公司,他們也在尋找標的,從華山所介紹的案例還不夠多,還要繼續努力,這是我們後面七年要努力的方向。

會、展、演、店,雅俗共賞

華山從2007年12月6日開始經營起,第一年2008年有30萬人造訪,到2015年275萬人造訪。園區提供什麼產品? 我將之定義為「會、展、演、店」,即會議、展覽、演出與開店,會展演一年有1500場左右的活動,店家入駐是有24家。

文化部要求每個來開店與辦活動的廠商,都要寫企劃書,這無意中變成我們最大的優勢,我們一年可以看到2000份企劃書。因為只能開我們的發票,所以也會知道其營業狀況,徵選時所看的企劃書簡報,之後就可依此檢驗廠商成果,於是我們把限制變成了優勢。

華山有五十幾個工作人員,我們真正重要的學習,是從客戶那裡學習,因此在華山工作的同事,工作上一定會有所成長,因為在這裡可以看到最有創意的提案,工作一段時間就會被別的文創園區挖角,這是人才培育一個很重要的發展條件。就我個人而言,在華山比在遠流好玩,我已將遠流交給五個總編輯,我不干涉他們出版工作,因為他們要爲自己的事業負責。在華山我每天可以看到不同的事物,有多元多樣的會展演,各自經營不同的內容與形式,連我都感覺新鮮,更何況是群眾,因此華山的重複到訪率很高。

我也希望華山經營的是雅俗共賞、臺灣生活美感體驗的自在酷地。因為文創最重要的是混搭跨界,複合的多元多樣,每個產業都會面臨轉型創新的議題,希望靠跨界來創價,而華山是一個很好的實驗場所。很多產業在尋找新路時,可用展覽的形式或快閃店的方式,在華山做一個月或兩個月的實驗,說不定因為這樣的機會他會被看到,也可從與觀眾的互動找尋新意。

以出版來舉例,前陣子華山有個伊藤潤二展。伊藤潤二的恐怖漫畫,是臺灣兩個女生跟日本買漫畫授權,意思是說付著作權的費用,可能是總收入的6%或8%,在鍋爐室不是很大的地方,大概70坪左右做一個展覽,然後拉一個貨櫃賣周邊商品。她們把平面的漫畫呈現在展場,然後配上AR擴增實境眼鏡,戴上後就能看到靜態漫畫活起來,還會傳出恐怖的音效,因為這個創意很受年輕人喜歡,就在網路上傳播起來。展覽非常成功,大概有十萬人去參觀,在展期間被外地朋友看到,所以賣授權到香港與中國。

因此我會鼓勵年輕人用展覽的形式,把創意用在商業模式上來變現,把IP智財權,例如寫一個小說或一本漫畫,改編成電視或電影,或像伊藤潤二展覽一樣,用創意再呈現。遠流最近出了一本《用九柑仔店》的漫畫,作者是阮光民,第一集在講古法煉製的醬油,把製作醬油的細節畫出來,作者用漫畫來說臺灣產業故事。我想既然他可以畫醬油,也可以畫其他食品,那就是具有臺灣味的文創漫畫了,當然書裡也有愛情與人情味的故事穿插,照他的才氣去發展這系列的漫畫,日本有深夜食堂,臺灣也應該有一個柑仔店,如果漫畫紅了就可做成電視劇,或者變成一個展覽,這都是有可能性的。因此我鼓勵作者,要擴展漫畫到二十集,每本都像第一本一樣有故事性與知識性,好看又有內容!

所以這個IP智慧財產權的開發,經營跟管理是出版的核心,創作端、出版端、流通端、閱讀端,每個環節都很重要。政府要鼓勵原創,利用好的平臺來幫助大家。

廠商常在廣場做活動,通常都非常熱鬧。例如,香港政府爲了促銷萬聖節旅遊,在廣場擺了40顆南瓜,每個南瓜上都有Bar code,可以上網抽機票,效果之好,讓香港政府每年編預算,在華山推廣香港週,做香港的戲劇、作家等展覽。

每到週末,會開放空間給街頭藝人表演、接受打賞,我覺得這是值得鼓勵的文化,華山並沒有跟這些街頭藝術家收取任何費用。有個紅鼻子劇團,吸引最多人潮圍觀。

今年暑假的吉卜力特展,預售票超過有史以來的紀錄,有42萬,是華山八年來最多的一個展,它發展出一個App,輸入號碼即可查看叫號狀態,如果號碼到了,就要趕快回來入場。

之前朋友問我最近是否有什麼夯展,因為排隊人潮蔓延到杭州北路,原來是余文樂賣限時限量作品,在20坪的空間做了1200萬的生意,這時候我才知道明星的吸引力之大!因為華山是年輕族群聚集地,以年輕人為核心,很多品牌都知道如何使用華山,例如很多快閃店,一個展場在不同廠商的佈置下,就有多樣的變化,營造出產品的特色與產值。

華山因為有1500場的展覽,所以在這可以發現當今趨勢與潮流,我們使華山變成一個很好的平臺,讓新秀與明星在這裡發展、學習,擴展人際觸角,最重要的是,成就他的品牌,最後也成就了我們的品牌。

如果政府把文化產業類別分做15+1,出版、電影、電視、設計、建築、服裝等等都算,可能會讓一般人不太理解,從我角度,以前文建會時代所講的文化產業化、產業文化化,其實比較容易理解。

所謂的文化產業化,就是「創造作品、一源多用」,比如書暢銷以後,就可以轉變成別的形式,如電視劇或電影,或者以辦展覽的方式變現,臺灣未來要走的路是這樣的路。但是政府要好好鼓勵作家,也要鼓勵每個人去書寫,使作品動人有深度,讓人想一看再看,不是只有外國才會有好作品,這才是文創、出版與文學的希望所在。

產業文化化,是既有產業用文化或知識架構來加值和升級。例如臺灣最有名的鳳梨酥,或瑞士拉紹德封的時間博物館,裡面收藏4500個手錶,但不叫鐘錶博物館,它用人類怎樣計算時間的觀念來設計博物館,讓參觀者知道原來鐘錶產業是如此費心製作。我兒子在瑞士鐘錶學校學習時,樓下有一個工廠,機芯6秒鐘可以做一個,但是他們在樓上是用手工打造出來的,要花三個月才能做好一個機芯。6秒與三個月有何差別?創造出這當中的差異性,就是文化。

發現趨勢──以Fab Cafe、禮拜文房具等為例

Fab Cafe是臺灣第一家有3D printer的咖啡廳,黃駿賢是香港人,哈佛大學建築碩士,選擇在臺灣創業,找朋友做咖啡相互結合,他也在國際上串聯建築設計師,用網絡跟東京與巴塞隆納的Maker連結,替中國或大公司作大型規劃案。

Maker運動,臺灣叫做青創基地,我覺得可以發展下去,希望臺灣能像我剛剛講的中興新村,或如瑞士一樣,瑞士用鐘錶或巧克力這樣的產業,變成國家的品牌,臺灣若要發展自己的產業,最終端產品還是要做一個選擇,無論是食物、腳踏車或是什麼,要讓全民的創意都能集中在那裡。

瑞士的鐘錶業也曾走過低潮期,一支錶只有一千塊錢,到一支可以賣二十萬,甚至百萬以上。臺灣有個愛機械錶的粉絲團,我希望他們能在華山開個咖啡廳,讓這些玩錶的人在那聚會,我朋友跟我說,有個大老闆花五千萬買隻錶,結果錶有問題,派員工搭機去瑞士找原始設計師,因為只有那個獨立製錶師會修理。

文創是個人的事,跟變成國家產業,是兩個概念,我覺得臺灣還有很大的努力與發展空間。比如說,我們要從代工走向品牌,那國家對品牌的認識還要做很多努力,要有完整的價值鏈去完成之。

剛剛講過的Pop-Up Shop快閃店、限時限量店,若這類型的店要來華山,我的同事會要求他們特別設計一款商品,只在這檔期的華山賣售,賣完就沒有了,這就是限時限量商品的概念。例如禮拜文房具,很多臺灣的愛用者是特地去日本採購,它來臺灣一個月,特別用臺灣的芒果顏色,設計了一個墨水,四千瓶,幾天就賣光了。

星巴克全國有這麼多的店,為何每年都來華山開體驗店?星巴克也是來華山做Pop-Up Shop快閃店的,教顧客體驗手中咖啡的味道與美感,它花很多錢做這類的行銷,要粉絲到網路上傳訊息,這樣的方式對他的品牌有很大的幫助。

我最近想做一個定目劇,華山需要定目劇場,兩百個座位,每晚固定時間開演,用這種方式幫助劇團。因為在臺灣演戲很難有收入,所以我們希望結合星巴克的力量,用星巴克的付租能力,來幫我們負擔劇場的費用,讓定目劇能持續演下去。華山現在可以經營假日、白天,但是晚上的人潮還是不夠,如果要使夜間人數成長,要有一些名店吸引晚上的客人,所以我們選了星巴克,但是現在還在跟文化部溝通,因為社會上有不同意見。

打造平臺,跨界創價,成就品牌

華山的本質是一個平臺,已經是一個創意擂台,就像金庸題的字,「華山今論劍、創意起擂台」。每個城市都有閒置空間需要再利用,都有珍貴工業遺址和歷史古蹟需要活化,華山以矽谷為師,每個城市都需要自造創意江湖。

TED x Taipei是一個品牌平臺,每年TED x Taipei用一整天或兩天的時間,邀請一千人來華山聽演講,主講者用18分鐘說一個故事,分享臺灣的經驗,這平臺擴張的能力,就是錄影後上傳網路,很多名人上TED x Taipei平臺,也有很多人上網觀看。

另外,我們花一千萬辦華文朗讀節,這是以出版產業為核心的創價平臺。華文朗讀節除了作家朗讀作品外,也可以請歌星、明星,不同行業或是政治人物來朗讀,以推廣書籍,我們已經辦到第四屆,可能要做很多年才可以回本,就像臺北國際書展,目前已辦二十幾年了,它也是辦了十五年以後才損益兩平,當有五十萬人參加臺北國際書展時,就可以做很多事情,因為這也是一個平臺,會有很多機會。

龍應台做文化部長的時候,我們請她與四個科學家朗讀科學。今年我最想聽的是馮翊綱,當他在講六大門派圍攻光明頂,我連續聽了好幾個小時,非常精采,他的聲音是有表情的,之後他會講金庸,我想也是精采可期。今年受邀者還有王小棣、袁瓊瓊,許毓仁等人。今年的華文朗讀節,是一場揉雜新舊、經典與通俗的閱讀盛宴,海報是寫「我在_____朗讀」,我的同事覺得這比較能吸引年輕人,所以我就接受了。

華文朗讀節在臺北華山與高雄駁二,兩地同時舉行。華文朗讀節把我在遠流做的雲端書庫加進去裡面,希望推廣全民閱讀,建立永續經營的電子書產業生態系統,當然這是我剛剛講過的,臺灣要鼓勵原創,因為出版最重要的是你有能力寫好小說、畫好漫畫以及其他形式的創作能力,然後用電影電視來展示並變現IP價值。

在華山,品牌的概念,不管開哪種店都是,例如好樣思維VVGThinking,有很多雜貨以及好物的擺設與賣售,之前洛克斐勒家族第三代的David夫婦來逛華山,David的太太是紀錄片導演,她在好樣看到每樣東西都很想要買。

Emma Aparty插畫家,在誠品在中山北路可做40萬,而她在華山開兩快閃店,做了120萬,有三倍的業績,表示我們這裡年輕人多,而且她得到機會去東京與香港展覽,我想這就是給年輕人機會。

知音文創更有趣,臺灣人開的,工廠設在深圳,華山只給6個月駐店,但是他卻花五百萬裝修,做了一百坪的體驗區,那個夏天人山人海,大人帶小孩子進去玩,營業額很高,一個月有五百萬,等於一個月就將裝修費賺回來了。

華山是用一個公司與基金會來營運的,這是應政府要求。財團法人臺灣文創發展基金會,成立了華山文創沙龍,希望藉由這個沙龍,用一百多坪的場地,來分享創見、發表作品,伯樂識馬,讓該相遇的人相遇。若你沒有錢我就免費借,甚至提供咖啡茶點,若有錢付場地費,我們也不反對。我很希望華山文創沙龍365天,天天都有活動,目前可以做到一百天,距離我的目標還有兩百天。

另外,企業家可以來華山做的四件事。首先,可以實現品牌主張,無論是投資開店還是會展演活動皆可。第二,如果關心城市,可以推廣城市的魅力。第三,如果關懷弱勢、環境與關懷員工,即可落實企業責任,例如臺達電正在華山做綠建築的展覽。最後,藉由華山孵育企業未來資源,招攬人才、培植人才、投資人才,以人才為本才是企業之首重。

臺灣雲端書庫──公辦協力,樂捐樂讀

臺灣的出版界遭遇三個困難。第一個困難是,紙本書的市場在下降,這是資訊時代的趨勢所造成;第二個困難是,電子書的投資多於收入,電子書是未來之所趨,但是它沒有商業模式;第三個困難是,做華文出版最大的市場是中國,但是中國只歡迎臺灣的作家,不歡迎臺灣的出版人,所以我們不能去中國做出版,沒有辦法經營中國的市場。

這些困難與限制壓縮臺灣出版界的發展,於是我向文創轉型,或是在電子書上,做臺灣雲端書庫,要在困境中找出路。本來希望說服中央政府,圖書館買電子書不要買斷,每個讀者看一本書時,政府付12塊錢,臺灣雲端書庫平臺取走25%,3塊錢,其他9塊錢,一半分給作家,一半分給出版社,如此若有一天沒有紙本出版,還會有出版這個行業。

可惜文化部沒有被我說服,但我運氣還不錯,高雄市文化局長史哲完全聽懂,而且非常支持。所以高雄市開始用我跟他討論的模式,一本書每個讀者可以借14天,政府替讀者出錢,高雄市每年編五百萬預算支持這個計畫。目前已經有12個城市接受臺灣雲端書庫,臺南當然也有,不過臺南的預算沒有高雄那麼多。這就是政府以公共借閱(PLR)的概念編預算,替全民支付作家與出版業費用。

要怎樣建立一個永續經營的電子書生態系統,是很重要的,不管是透過華文朗讀節還是臺灣雲端書庫,都是我們在做的事情。政府預算如果不夠的話,其實還可以透過樂捐樂讀來完成。因為高雄的錢只給高雄市民,各縣市的錢只給在地人民,那臺灣應該要爭取全世界懂中文的外國人,例如臺灣文學館編一個預算,懂中文的外國人讀一本書替他付錢12元,理論上是這樣子,但要有人做這件事情。每個單位都要選擇對象去服務,例如去年華山雲端書屋,只要在期限內參展並做體驗,就可以把書借回去,我們基金會替讀者付錢。

若像企業如信義房屋,假設員工有五萬個人,用公共借閱PLR的概念,將幾萬本最新的雜誌跟書,給員工看或是鼓勵員工看的,擺一台「臺灣雲端書庫Touch」,對著它拿手機按一下,就可借走書在家讀14天,老闆替他付12元。

平臺的概念是空間,活動也是一個平臺,臺灣雲端書庫是否變成平臺,要有一段很長的耕耘時間,不斷地累積與訴求理念,才能完成。最重要是它可以變成一個品牌,一個可以被信任的品牌。

華山現正準備蓋一間美術館,為什麼?因為華山人潮夠了,而文創是不斷加值與升級的產業,我不希望只是熱鬧而已,還要有內涵且能雅俗共賞,既然大眾物件已經很受歡迎了,有沒有可能提升文化層次,所以我想做美術館與博物館,但這個建案文化部還沒通過,還要再開會討論。

有形的文化資產如建物古蹟,無形的創造資產是創意與想法。每個城市都有閒置空間與珍貴的遺址、歷史古蹟,每個城市的質性不同,作法也都不同,但都應該利用這些歷史建築物的條件,保存舊史古物並與之互動,是當代的趨勢潮流,非常重要。我的好友在研究矽谷,矽谷是一個全球的創新首都,重點不是建築與空間,重點是在人才。因此如何運用機制,讓有形與無形做結合,使城市與國家向上發展,這是創意產業可以貢獻之處。

我做的是出版業,是與聰明的腦袋有關的行業,聰明的朋友若不寫書,就與我行業無關,而華山除了寫書外還可以讓許多聰明人玩不同的創作。對我來講,其實是做同一種志業。文創跟都市規劃、城鄉發展有關,華山有八年的相關經驗,相信可以提供各界參考,也虛心接受指教。謝謝大家。

問與答

  問:董事長您好,感謝您與大家分享華山文創的經驗。我對華文朗讀節很有興趣,臺北很遠,高雄還可以,但無法每場都參加。臺南市不大,人也不多,但公共圖書的借閱率,明列全國前茅,僅次臺北市,甚至還贏高雄一點點,因此想請問,華文朗讀節是否有機會在臺南舉辦?謝謝。

答:去年已拜訪臺南市文化局長,希望華文朗讀節在臺南舉辦,我們的作法是,南市文化局自辦發包,大家可以一起宣傳。高雄市文化局自己主導,我們協助邀請作家,我的夢想是共襄盛舉,全國22個縣市同時舉辦華文朗讀節。我替政府算了一個帳,讀紙本書,全臺灣讀2.8冊,比起日本或歐美都不算好,但是做電子書可以讓每個人讀五本書,五本書算一億人好了,12元乘以1億就是12億,12億可以讓臺灣人的平均讀書數增加,對政府而言是一件很划算的事。

  問:您好,有關電子書的部份,至今還是有些族群,像年長者可能只有讀紙本書的習慣,那要如何去開發?像我知道電子書在中國有很多,但都是海盜版,臺灣好像很難打開,而且需要費用,弱勢族群應怎麼辦?請問您經營這麼大的文化集團,有什麼秘訣或心法,可以與大家分享,謝謝。

答:電子書經營的最好的應該是Kindle,因為他是把硬體、軟體、通訊、通路和內容結合在一起,中國大部分都是免費的,所以出版社不太會去支持,臺灣是因為市場太小,所以國外電子書廠商看不上繁體字。大家都覺得電子書很方便,但要變成普及的閱讀模式,還需要時間。目前臺灣經營出版面臨很大的困難,臺灣的出版實力與水準,是華人世界最高的,卻陷入規模的困境,其實這是政府立法就可解決的,以紙本書為例,圖書館是用七折跟出版社購買,所以要求政府按定價購買圖書,像高雄就是按定價購買的,但是單是這樣的要求,都需要花時間才能做得到,因為牽涉到採購法的問題,必須在法令上有所突破。

說臺灣雲端書庫,有12個縣市參與,一年只有一百萬人次的閱讀量,其實必須要有四百萬人次才能養活團隊,所以我還要努力三倍,我還在賠錢中。殺價的惡性循環,到最後是所有人都不能生存,這時候就需要政府出面,有一個平臺是很重要的,我可以把平臺捐出來,但捐出來並不能解決問題,因為即使捐出來了,政府還是要委託一個單位去營運。所以有很多困境,但是如果沒有規模經濟,是不可能做到有影響力的,最近《世界日報》跟我們合作,因為海外有人要讀臺灣的書,他的12元是替華僑付的,訂《世界日報》就送臺灣雲端書庫,所以美國人要看臺灣雲端書庫就要透過世界日報,要訂報紙才有。

每個產業都會有其困難之處,經營出版要賺錢並不困難,但要長久生存是很困難,我想就是要有熱情,然後有點機緣,運氣好很重要,謝謝。

  問:您好,請問 ROT 與 BOT 的觀念有何差別?謝謝。

答:OT就是政府花錢,房子蓋好修理好之後,給你營運,五年或是幾年後,還給政府;ROT是房子不可以拆掉,但是可以修理、重新裝修內部,但是不可以改變原來的外觀,然後給你營運十五年,十五年後再還給政府;BOT是政府給一塊空地或者標一塊空地,你無中生有蓋一棟房子,然後政府給三十年或五十年的時間,讓你把所有的投資回收,五十年後把房子送給政府。

  問:您提到的文創園區,對餐飲的商業經營比例有些疑問,那麼以經營者而言,您覺得多少比例才合乎整個營運的順暢度,而且有盈餘。第二個問題是,當您獲得這樣的營利與盈餘後,是否違背文化創意產業在英國,或從歐陸國家來到臺灣的定義呢?例如已過世的漢寶德老師曾研究出書,對臺灣的文化創意產業很有意見。以上兩個問題想聽您的看法,謝謝。

答:第一個,在我們跟政府的合約裡,分成主體設施與附屬設施兩種。主體設施是文化創意產業,所以會展演不會是問題;附屬設施可以做30%,包括餐飲服務或開店服務。之前被民意代表攻擊,認為華山都是假文創,到處是餐廳餐廳加餐廳,當時被外界撻伐,文化部長在立法院被攻擊後,希望我們把餐廳的數量減少,現在餐廳剩下差不多百分之十左右。

臺南正興街大部分是餐飲,一定要有餐飲吸引人停留,過去華山都交給藝文團體經營,那是藝文特區的時代,現在是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時代,以前沒有餐廳、咖啡廳,無法使人群久留,所以餐飲有其必要性。當我們被攻擊時,其實餐飲比例是13.8%,後來被要求就變成10%,很多餐廳離開後,我們就用快閃店來取代餐飲店。

若問到多少餐飲比例較符合?就牽涉到對文創產業定義的問題了。詹宏志曾跟陳郁秀主委去英國考察文化創意產業,回來後半開玩笑對我說一句話,華山如果每棟舊房子都開成餐廳,那就成功了,他說的餐廳是指書店餐廳,或是音樂展演餐廳等等。我覺得餐廳本身不是罪過,你可以說我餐廳開得不夠好,不可以說我餐廳太多,因為這要視策略而定。就我舉例,我現在看上一個人才,他對機械錶很熟悉,他想開一個餐廳,讓所有的Maker在那聚會喝咖啡,若他不供餐跟咖啡來留客,他根本沒有辦法繼續運作下去。全世界的美術館也一樣,必須有一個博物館餐廳或咖啡廳,都有這樣的目的。

關於第二個問題,漢寶德是一個令人尊敬的長輩,每個人在討論創意產業或文化創意產業時,各人觀點皆不同。我們從2002年開始討論這議題至今,我不知道寫多少文章,開過多少次的圓桌論壇,談定義到最終都是無謂之爭,所以最後我都不討論定義,而說我鎖定文化產業化跟產業文化化的問題,因為文化創意產業所講的出版、電影、音樂等,都不是新的產業,並沒有一種產業叫文化創意產業,是原本既有的產業,因此既有產業如出版產業有出版的規則,音樂產業也有它的規則,所以討論那個問題就不容易了,爭論文化創意產業的定義於事無補。

所以我寧願相信英國創意產業所提,文創就是不斷地加值跟升級。文化或其他既有產業要不斷地加值與升級,當你來到文創園區,你要如何跨界,產生了新的價值與新的升級,這就是我所認知的創意產業。

  問:我的老家就在華山旁,我就看著那邊的改變長大,從光華橋的拆除、新光華商場,然後華山的崛起,感受到那邊的不同。我很好奇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在當時還沒有藝文特區、文創園區之前,是怎樣的亮點,讓您願意去投標,挑戰華山來經營?第二個問題,華山經過八年,算是比較站穩腳步,臺灣現在有很多新興的基地園區正在興起,請問華山經驗是否能成功轉移到其他還在努力的基地呢?謝謝。

答:我會經營華山純屬意外,緣起於我跟政大商學院長吳思華去韓國考察時,內心受到一點刺激,我想韓國人能,為什麼臺灣人不能?同樣都是出版人,為何韓國有人願意花18年時間,經營坡州出版城Paju Bookcity,因為受到這樣的刺激,恰好當年文建會公告這個標案,恰好朋友邀我去投標。當時是臺灣首次將文創園區用促參法來做案子,那時的政策與思考方法,經過不同時空與不同人事,歷任的文化部長一上任,都要先觀望一下,因為文創的定義太複雜了,這變成是我們經營上的困難,因為不是自己的土地自己管理,必須顧及它的公益性與公共性,所以賠錢應該的,但是賺錢就一定會被打擊。

我用華山起擂台這個創意概念,是因為華山在臺北有這個條件,如果到了不同城市,華山的經驗要配搭在地的有心人,因為我覺得「有心」最重要,世界需要有耐心、信心與雄心的人。我經營遠流40年,找員工時我只關心他真正的熱情,要將心用在哪裡。只要員工對工作有熱情,我就不用管他,因為他比我更在乎成功與成就。遠流是這樣信任總編輯或主編,我把權力交給他,他去決定爭取哪個作家與出版作品,經營作家並把作品賣出去,使作家名利雙收,這是出版人最高的境界,雙贏互利。

沒有人想失敗,即便你做了再多的事,別人最多是同情你,所以最好是被尊敬,不要被同情。因此,我是用這樣的精神在經營華山,現在至少可以幫助了解華山魅力所在的人,讓原創者在優質的場域裡策展。當我經營華山期間,矽谷的朋友要我去參加TED,一年限額一千人,一個人繳交七千元美金,參加四天三夜的活動,然後所有的活動幾天後上傳到網路上。也就是說,你不去花七千元美金,也可以看到TED的內容,那麼為什麼要花那七千元美金?這件事情就讓我想了很久。

你可以想像美國人是如此經營一個會議,四天有兩億多的收入,所以TED x Taipei一天收三千元臺幣,這就是說你用怎麼樣的內容與規格,用怎樣的體驗,讓人願意花七千元美金聽演講。每個地方就要有一個有心的人去想這個問題,若今天你在臺南經營一條街或是一個園區、或經營一棟房子,要去想你周邊的條件,但是要用想像、創意、創新到創業的核心概念,如《史丹佛最強「創業成真」四堂課》書裡所言,就是矽谷創業推手成功的經驗模式。我想華山園區的成功經驗不易複製移植,但是每個人的觀念最重要,無論是從書裡或他處,要去看哪個觀念與你最相應,不怕重新架構觀念,若你有心尋找問題與答案,你就會成功。謝謝。

  問:想請問您,有關從產品到產業,品牌到文創,甚至國家創意的問題。就您所提及的瑞士鐘錶與巧克力,這兩項是很技術性的產品,那瑞士如何把它從產品、產業到品牌,甚至是提升到國家級的文創地位。第二個問題,您覺得從產品、產業到品牌文創的過程,應該是讓它自然發生,還是讓國家政府有意識地引導?因為臺灣政府很愛畫一個方向,讓大家去追尋,像現在很紅的醫療器材,之前是太陽能,會不會到最後又是一場空?還有,如何像您所言,在這種技術性產物上加值與升級,謝謝。

答:《史丹佛最強「創業成真」四堂課》有楊啟航博士的序,他代表國科會奉派到矽谷服務,他是我尊敬的公務員,他自己降級去矽谷做科學組長,而且很用心地結交創投產業與學術機構,例如史丹佛大學跟矽谷的公司。後來他建議國科會支持一個計畫,把臺灣最優秀有經驗的醫生跟工程師,選拔40個人,到矽谷接受培育,回國後已成立十多家新創公司,我現在要爭取這群人到華山做沙龍,分享他們的經驗。

楊博士告訴我說,醫生跟工程師結合解決人體上的問題,這種醫療產業可能是臺灣的專長。所以生物醫療產業有沒有前途,端看臺灣的優勢裡有沒有這樣的人才,國科會與楊博士選定這個區塊,未來會不會產生效力與擴張,我想生物醫療體系裡有另外的見解。

做一件事情有時要機運,國家在此扮演怎樣的角色我不知道,就如同翁啟惠回國做院長時,我跟他聊天,他認為臺灣的聰明腦袋,用來做醫藥研發,綽綽有餘,但是後面的製造跟人體實驗,有其困難,還有通路問題,牽扯到國際大廠。所以他認為,臺灣應該要集中所有研發到某個階段,然後就國際分工。每個對某一領域有研究的人,會有他的看法,政府你要相信誰,就如同有那麼多的文創意見,你是文化部長或是文創市長,你相信了誰,就可能會引導道路走到不同的方向。

我去瑞士考察時,問一個瑞士人,巧克力是高科技嗎?他說,當然是高科技,因為控制巧克力的硬度只有我們瑞士人才做得到。也就是說,當全世界都會做巧克力時,為何瑞士巧克力可以獨占鰲頭?即使是瑞士鐘錶,也曾熬過最慘的時候,因此臺灣在做產業選擇時,需要有強大的決心。

現在是Maker的時代,未來產業的走向將絕然不同,臺灣在這關鍵時刻要有所覺悟,我會建議文化部長,華山那棟BOT房子,不要作青創基地,要做Maker School,而且要選擇最重要的行業,例如要做巧克力,就做巧克力實驗室,以鐘錶學校舉例,瑞士的鐘錶學校很迷你,只有八個學生,要研習兩年,前半年教學生做鐘錶的工具,如此未來除了做錶以外,還可以從事其他行業。所以臺灣的Maker要走高級路線,我們有臺中的精密工業園區作後盾,這是我們的優勢,因為國外做電動車的企業,喜歡來臺灣找材料,三百公里、一萬多的零件都找的到。因此臺灣要找尋具有代表性的產品,變成全民都可參與的運動,讓國家感覺驕傲的產業。這是我的意見,謝謝。

  問:您好,想請教什麼是臺灣的創意江湖?就像您所說,其實碰到很多瓶頸,大家好像是在拼政治而不是拼經濟,很多臺商是想要回來投資臺灣的,可是法令有很多限制,腳步也比較慢,要如何才能讓臺灣在下一代長久生存下去,請問要怎麼做會比較好,謝謝。

答:其實我沒有能力回答這個問題,我的美好時代在六、七○年代甚至八○年代,那時我們充滿希望,出一本書或說一句話可以改變國家,但是現在越來越難。爲何國家可以把自己的手腳綁住,等別國超過我們,這也是一、二十年來的狀態,即使街頭抗議也無法改變,與其在這裡說,不如找到自己的路,所以創意江湖越來越小,我只在華山與遠流。小確幸是不得已的,我希望這是民主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階段,因為我是樂觀的人,我相信有能力可衝撞體制,每個人都該發揮自己的影響力,謝謝。

  問:看到金庸的題字,讓我很感動。金庸筆下的華山,是江湖英雄比武論劍的擂台,臺灣的華山,是文創產業高手競飇創意的舞台。您剛剛提到雅俗共賞在華山文創園區,想在下個階段蓋美術館,若依您這般提升文化品質為前提之下,請問您想蓋的美術館,與臺灣其他美術館有何特別之處?謝謝。

答:我要蓋美術館,也是受到刺激來的。中國都在爭取臺灣的收藏家,要給土地幫忙蓋美術館,希望臺灣的收藏家把寶貝搬去中國,收藏家受到這樣誘惑的人很多,但大部分都不敢去,因為怕去了以後寶貝回不來。

收藏家通常有一個心願,他花了好幾億,收集了一輩子的典藏,如果沒有跟人家分享多麼可惜,若有個地方可以免費擺放他的寶貝,讓他介紹寶物的故事,以及分享他收藏的過程,那將是件美事也是傳承。我已經有邀請名單,李家維教授、何國慶董事長和曹興誠董事長,我想邀他們來華山設置常態的小型展,我希望美術館有一層是常設典藏,他們都很有研究精神,對於古物的歷史源由細數家珍,一定有很多精采故事可說。華山以他們的寶貝當作鎮山之寶,但是寶貝還是他們的,房子我免費提供,賣門票的收入用來抵房子的投資。一樓是由國內外收藏家辦展覽,其他空間可以做藝術美學研習或演講使用,這是我的想法。全世界的文創,常常是從博物館開始的,如故宮文創、大英博物館等。以上是我的說明,謝謝。

  問:個人比較好奇您從遠流的年代到華山,請問在心靈的掙扎與轉折。從華山經營受到法令的捆綁、同業的打擊,還有官員不正確的眼光,您會後悔投入這麼大的心力換來華山一片江山嗎?

答:我覺得我一生是很幸運的人,我也不後悔做過的事情,而且我的記性不好,很容易忘掉痛苦往事,我只記住美好的事情。出版是我生活、工作與娛樂,我發現華山比出版更好玩,我覺得每天都在玩,在娛樂中還能爲社會大眾服務,沒有比這樣的事更幸運了。

  問:您好,我有兩個構想。第一個構想是閱讀的推廣活動,雲端書庫是要往下扎根。之前雲林縣偏鄉有個行動圖書館,因為雲林縣幅員很廣,鄉鎮之間距離比較遠,沒辦法跑去市立圖書館借書,所以就提出一個定點移動的行動圖書館計畫,用改裝的麵包車將書載到各鄉鎮,甚至配搭行動醫療站。現在手機智慧化,雲端是比較普及的平臺,偏鄉的中小學資源比較匱乏,可以讓學生十選五去擴展,讓閱讀變成平常化。甚至將雲端書庫開放帳號,讓全國中小學生每個月或一兩個學期,有一兩本書可選,可以是閱讀或是參考資料;或者是一般成年人,把書的系統分成幾個項目,變成每月書選,註冊帳號就可以十選二或三,會員登記註冊,即可有免費的書選,或者讀者登記帳號後,可以選購想看的相關書,讓閱讀成為推廣的機會。

  第二個是對華山的經營構想。雅俗共賞這樣的想法很對,文創為何不能商業化?只因華山擁有地利之便,要在一個有歷史文化的地方做經營,所以必須被指定不能太商業化,但是像我之前去東京蔦屋書店,它的經營非常複合式,除了圖書之外,文創商品與大人的嗜好如攝影書,還有一些科普的小玩具,甚至日本的動漫,全都在裡面,還有餐廳與星巴克,包括後面整個腹地的經營,不是說商業化賣高價,而是它要推廣需要普及化,營運賺錢是必須的。重要是在文化之外,華山在創造新的文化推展方式,讓不同族群可以認識不一樣的文化,用商業去彌補不足的缺口,鼓勵更多人了解次文化。

  之前我有參加華山茶屋行動,還有報名城市綠工廠,既然希望人們可以來華山,執行一個跟人民有互動的活動,會加強人們從華山接受不同文化的欲望,希望能有更互動性的活動如望北茶亭,可以讓我千里迢迢從臺南殺去臺北,有更多媒介可以觸發人們想參與的行為,謝謝。

答:你剛提到的臺灣雲端在偏鄉,我曾經用這樣的概念去跟教育部討論,實際上教育部有很多經費要幫助偏鄉,而臺灣雲端書庫是最好的方法,在上一任部長任內也討論很多次,最後還是沒有談成。但是我的故鄉嘉義縣義竹鄉,義竹國中的校長他很熱心,將臺灣雲端書庫在學校做不同的實驗,老師願意取用平臺裡的書,去做各種不同的教學實驗或者討論,這才是它最重要的精神。作平臺很辛苦,不管是閱讀平台或文創平台,如果沒能推動使它更有效益,就不會有真正的影響力。也謝謝你的意見與支持。

(記錄整理:蘇頌淇)


◆ 主講人簡介:
王榮文,1949 出生於臺灣嘉義縣,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系、政大企業家班畢業,為臺灣著名出版人。
1975年創辦遠流出版社,目的在建立「沒有圍牆的學校」,提供讀者「一生的讀書計劃」。1987 年榮膺金石堂舉辦之媒體記者票選文化出版界『年度風雲人物』。2002 年遠流發行《科學人》雜誌(為《Scientific American》中文版),同年獲台北市文化局表揚為「資深出版人」。 2000年創立Wordpedia.com智慧藏公司,發展線上百科全書與數位出版, 2007年文化出版界「年度風雲人物」、2008年斐陶斐榮譽學會第13屆傑出成就獎、2008年行政院新聞局第32屆金鼎獎特別貢獻獎、2009年行政院新聞局第3屆數位出版金鼎獎「評審團特別獎」得主。現為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台灣文創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與財團法人台灣文創發展基金會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