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核心‧四個價值‧三個案例
──遠流在台灣,第一個30年的創新發展經驗

《2005年8月30日北京國際出版論壇〈出版產業的創新與發展〉 ◎王榮文

我認為,出版產業(或說文化產業)都有一個共同的核心(智慧財產權的開發、加值與經營管理),都有四個不同價值端(創作端 → 製作出版端 → 流通推廣端 → 閱聽端)的活動,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因為社會角色(產業人?學術研究者?政策決定官員?……)的不同,從中尋找自我的工作定位與核心能力(或施力)的關鍵位置。

今天,我以台灣遠流出版公司董事長的身分受邀參與今年論壇主題「出版產業的創新與發展」的討論,我很樂意分享遠流在台灣30年來的一些創新發展經驗。但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僅能以三個特殊的作家作品案例來表達。這三位遠流作家——李敖、柏楊、金庸——在華文世界幾乎是無人不知的文化大明星,經營他們是愉快的創造歷程。

進入主題之前,先讓我簡單地跟各位介紹遠流出版公司的一些基本資料。

壹、關於遠流知識家族

創辦人 王榮文 http://www.ylib.com/club/boss/index.htm

遠流的出版主張

出版人,不是下結論的人,而是讓人有以下結論的人。出版人的使命,不是讓哪一種知識、哪一種意見、哪一種立場得到彰顯,而是讓每一種主張、每一種意見、每一種立場都得到發展的隙縫,從而照亮彼此的得失。出版人不在乎自相矛盾、交相指責、眾聲喧譁,出版人只怕聲音噤然、愚見一致、鐵桶似的合諧。出版人相信人非神明、人非聖賢,因而思想與決定不宜有尊卑,不宜有英明的領導。出版人渴望促成社會更多的對話、更多的思索或感受的途徑、更多的自我教育與自我解放。只要自有一套自足成理的言談,就有一本潛在的書。出版人認為,思想與意見不容政權、槍桿、宗教、學院、媒介、偶像所壟斷,出版人眼中只見書,總統、將軍、教授、聖僧的著作與販夫走卒、叛徒刑餘的著作完全平等,這是我們的憲法,一種出版的蔡元培主義。

一、遠流出版公司 http://www.ylib.com/club/info-ylib.asp

員工總人數約150人,每年出版250~300種新書(翻譯書約佔40~50%),重印600~800種;30年來累積了大約5000種書目。

年營業額5~6億元新台幣,銷售總冊數約350~400萬冊。

實施SBU(Strategic Business Unit)自主經營制,目前在編輯部門約有12個SBU責任主編,在行銷部門約有4個SBU責任經理。F&A及資訊、版權中心則為成本中心。

遠流的出版路線: 【大眾心理館】、【勵志館】、【健康生活館】、【台灣館】、【親子館】、【兒童館】、【小說歷史館】、【推理小說館】、【電影館】、【藝術館】、【戲劇館】、【傳播館】、【實戰智慧叢書】、【大眾科學館】、【生命科學館】、【小小科學館】、【實用歷史館】、【旅人創遊館】、【語言學習館】、【金庸茶館】、【綠蠹魚】、【教學資源館】、【學術館】、【大學館】。

二、智慧藏學習科技公司 http://www.wordpedia.com/

員工總人數約20人,經營線上百科全書網(包括《大英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台灣百科全書》),圖文閱讀網(包括電子文章、電子圖片、電子書、電子雜誌等),及各類web-based主題知識庫(包括台灣昆蟲、台灣原住民、台灣古蹟、台灣魚類、商用英語學程、《科學人雜誌》中英對照知識庫等共12種。)

每年產值約5,000萬元新台幣,主要來自上述數位內容產品的B2B、B2C銷售收入及與各類IA產品搭售的授權收入。

貳、三個經營創新的案例

【案例一】如何經營李敖?  
──以《中國歷史演義全集》(1979~1981)為例

1.背景與緣起

(1)有遠景沈登恩穿針牽線的機緣。

(2)有三毛「娃娃看天下」成功經驗可以引用。

(3)有「遠流活用英漢辭典」報紙廣告成功經驗可以複製。

(4)萬一預約失敗,有賠得起的最壞打算。

(5)有文化明星(李敖)、有廣告高手(蘇宗顯)、有文案執編(李傳理),人才組合齊整。

2.創新與發展

(1)充分利用文化明星與產品連結的魅力。這是李敖重出江湖後,第一次具名編輯的大套書。

(2)充分掌握當時台灣三大報壟斷性媒體的廣告效益。

(3)充分掌握台灣經濟起飛、社會充滿生命力的脈動,以「書櫃代替酒櫃」,倡議社會改造,並以「大套書預約廣告」締造台灣出版史上最成功的經典案例。

(4)遠流從此開創店銷、郵購雙通路並進,單冊書與系列套書同步發展的經營模式。

【案例二】如何經營柏楊?  
──以柏楊版《資治通鑑》(1983~1993)為例

1.背景與緣起

(1)習慣性的問話:「什麼是你最想寫的書?」

(2)金石堂書店1983年開幕,暢銷書排行榜展現魅力。

(3)出版社與書店關係,這10年從賣方市場走到買方市場。

2.創新與發展

(1)花了三年才從澳洲《牛津字典》分冊出版找到靈感,提出化整為零的雜誌書構想。

(2)用第一冊49元特價銷售,賣出三萬本,獲得5000個長期訂戶,成為長期支持柏楊翻譯計劃的讀者。

(3)每冊附設「通鑑信箱」,將讀者的熱情回應,轉為作家的動力。

(4)讓柏楊的生花妙筆和中國的經典名著產生完美結合,透過對《資治通鑑》的翻譯、詮釋和加值,呈現經典的現代意義,找到新的讀者。

(5)危機處理得宜:原本3年36冊的翻譯計畫,得到讀者認同,最後變成10年72冊完成的文化工程。

【案例三】如何經營金庸?  
 ──以金庸五次訪台旋風,經營《金庸作品集》(1985~2005)為例

1.背景與緣起

(1)在香港Park Lane Hotel關鍵的五分鐘。

(2)提出尊重及保障作家權益的版權合約。

2.創新與發展

(1)重新定位:全球華人的共同語言。

(2)處理盜印方法:透過行銷手段(價格競爭,先出精裝本和袖珍本,再出盜印最多的平裝版)、法律取締雙管齊下。

(3) 金庸五次訪台旋風,每次都創造媒體熱點,成為推廣金庸作品的 「事件行銷」(event marketing)典範。


A、1994年4月──與中國時報、誠品書店合作,透過專家座談聚合讀者。

B、1997年2月──趁金庸為推薦蔡瀾新書訪台,在中國時報浮世繪開辦「金庸茶館」專欄,創造金庸茶館和時報長期合作。將黃山封面改成富春山居圖的新封面,推出新版金庸。

C、1998年11月──舉辦金庸國際學術研討會。射鵰英雄宴,邀得三位市長候選人同台赴會,雅俗共賞,金庸小說也因研討會進入學術殿堂。夜探金庸茶館,讀者與金庸面談,間接促成金庸決定新修作品的因緣,新修版出版過程,金迷讀者繼續對 作者扮演提問、找碴、建議和討論的角色。

D、2001年4月──應清華大學邀請「面對大師」演講,並獲頒榮譽教授。推出金庸小說大字版。

E、2005年9月──金庸將專程來台,祝賀遠流30周年慶。預備和中國國際商銀發行金庸VISA卡,推廣閱讀運動,並呼應遠流「讀金庸,學中文」的新訴求。


(4)延伸權利的經營:金庸作品延伸至電視、電玩、漫畫,遠流都扮演協助者與資源效益整合者的角色,今年更特別拉進橙果設計公司(蔣友柏)合作,以《鹿鼎記》韋小寶的骰子為題,轉化視覺設計,變成文化創意產品。

參、結語:預見出版大未來   

1. 創造明星,經營明星,人才為本,本固邦寧。

2. 書書計較,內容為王,異界整合,經營品牌。   

3. 不怕變革,參與變革,創新求變,源遠流長。
(參與數位閱讀工具的變革;掌握數位出版演化的本質。)   

4. 走過從前,預見未來,看到挑戰,看到機會。
(華文單一市場的整合;全球3000萬中文學習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