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出版事業產銷的歷史、現況與前瞻
── 一個台北出版人的通路探索經驗     

1990年9月1日在北京市「國際俱樂部」報告 ◎王榮文

        當我被指派在這次「兩岸出版交流研討會議」上做個報告時,我對自己初定的大題目也不免感到吃驚;因為出版品因它所服務的讀者對象的年齡、興趣、教育程度、職業甚至信念……的不同,而有很複雜瑣細的「編輯生產」與「行銷管理」過程──有些微妙而膽大,有些充滿創意或神秘,一般出版人終其一生也難窺讀書活動之產銷全貌,我要用什麼角度來切入報告台灣的出版事業狀況,而又能避免「井底蛙」之譏呢?

我決定不使用臨時生吞活剝、拼湊出來的資料,我想也許我可以提出自己在這個產業裡摸索了十六、七年,「從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的一些經驗,來和大家分享。因此,我在題目下加了個副題,說明我今天的報告,是透過一個台北出版人對行銷通路的探索理解,試圖以此剖析整個台灣出版事業的產銷概況。這裡面有我的觀察,有我熟悉同行的見解,但更多的是我整整十六年的「遠流經驗」。──今天的報告,如果因此而不能避免一些個人主觀的色彩,希望可以被諒解。

我規劃了三張圖表,試著從三個角度來報告台灣出版產業四十年來的一些特徵。

(一)台灣出版事業產銷歷史的相關因素(圖表一)

影響整個出版事業產銷結構的因素很多:人口總量、受教育人口總量、經濟力、政治禁制力……都是,我試著用歷史年代抽樣為橫軸,列舉一些相關因素為縱軸,希望這些數據可以提供大家對四十年來台灣的出版事業發展,有一個最粗略的輪廓的理解。我把一些數據有關的解釋列舉在圖表下面。

圖表一:台灣出版事業產銷歷史的相關因素
 
1953年
1963年
1973年
1983年
1990年
1993年
出版社總數
138
627
1618
2426
3273
4112
雜誌社總數
約150
730
1474
2543
4336
4761
新書出版量
892
2601
8547
9008
16156
14743
書、雜誌總營業額
   
約4億美元
約15億美元
約20億美元
報紙總印製量
約32萬份
約78萬份
約120萬份
約300萬份
約400萬份
約400萬份 
廣告總額
(依媒體收入)
?(無統計)
約750萬美元
約5750萬美元
約3.58億美元
約11億美元
約20億美元
國民所得
(平均每人每年)
137美元
('51)
165美元
642美元
2515美元
約7285美元
9636美元
人口總數
8.853.000人
12.211.000人
15.445.000人
18.603.000人

20.401.000人
20.944.000人
學生總數
(小學以上)
1.159.327
('52)
2.624.873
('62)
4.161.319
('72)
4.531.165
('82)
5.043.000人
5.079.000人
每本書平均售價
(書店)
約NT.5元
約NT.13元
約NT.40元
約NT.80元
約NT.130元
約NT.171元
參考書平均價
(中/小學)
 
約NT.15/15元
約NT.60/60元
約NT.100/120元
約NT.175/
350元(套)
約NT.220/
600元(套)
教科書平均價
(中/小學)
   
約NT.5.5/5元
約NT.14/13元
約NT.26/20元
約NT.30/26元
書店總數
   
約1000
約2000
2000~6000
約5000
中盤總數
   
約10~20
約30~40
45~60
約70
書報雜誌支出
(每人每年)
     
NT.831
NT.2158
NT.2800
 

〔註解〕

1.
出版社分佈:75%集中在台北地區,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各佔5%。
2.
台北地區的書店、書報社也最多,出版社的營業額通常是:50%來自台北地區,50%來自台北以外之全省總和。(學術書或城市色彩重的書,台北的營收比重更高)  
3.
郭婉容:1963年,台灣首度出超(3.6 > 3.4億美元),並且工業生產淨值首度超過農業( NT$ 193億 > 190億)——1961年台灣出現第一家綜合廣告公司,1962年「台視」開播。(1963年的文盲率約25%)
4.
書價的推算以經驗法則推估,表上所有的匯率,1963年、1973年、1983年的均以1:40算美元:台幣,1990年以後以1:27計算。
5.
出版社雖多,但能年出1書以上的約1000家,能年出20種以上的算是活躍的出版社了(約200家),可以年出書100~400種的不超過20家。(而能進入書店販售的雜誌,約300種)
6.
對應於出書量,出版社的人員組成,3人以下的公司最多,8~20人的次之,50~2000人的公司佔極少數。
7.
感謝陳礎堂先生、廖蘇西姿女士、蘇正隆先生、鄧維楨先生、周浩正先生、詹宏志先生、涂玉雲小姐、蘇拾平先生、動腦月刊、金石堂書店、國立編譯館出版組、台祥、啟現、農學社……提供諮詢資料。

(二)台灣出版人使用中的四條行銷通路(圖表二)

把產品送上通路,在通路上尋找知音,是每個產業的基本要求,產品與通路息息相關,有時候「產品改造了通路」,有時候「通路改變了產品」,這裡面有妥協,也有創造,有社會環境條件的變遷,也有英雄創造時代的影子。

 出版是一種智慧產業,出版人作為一個世代、一個地區的文化總體表現的見證者、媒介者、參與者,他一方面要創發好作品,一方面也要透過市場的開拓來擴散他選定的好作品的影響力。

   任何出版通路的開發、維護、選擇,都費心血,我們歸納出四條台灣出版人使用中的行銷通路,並列表說明,這個報告的企圖也正是要透過這四條通路的個別狀況來理解台灣出版界的經營面貌

圖表二:台灣出版使用中的四條行銷通路   

 

以下所推估之營業額數據係以末端(即讀者取得價格)計算,並非出版社的營業額。

〔註解〕

1.
.有些出版社只經營一條通路,有些經營雙通路、多通路──每條通路對產品的價格、開本、扮相、讀者都有干預和要求。(容後說明)    
2.
每條通路的管銷成本不同,除了書店通路因為不需要出版社開發維護,基本上隨時可以加入。而郵購 、直銷、學校通路的經營成本風險高,能介入的出版社相對較少。(容後說明)

(三)一個台北出版人的「市場策略」思考(圖表三)

一個出版人(包括編輯人、行銷人、管理人,甚至創作者)在決定推出一本書或一套書之前,可以用「市場策略」的公式逐一檢驗並思考該出版品面臨的各項產銷變數(variables)。

當出版人掌握愈多的「變數」知識,就愈能在逆境中產生創意思考,轉危為安。因為他因應不同時候、環境和市場的變化,可以自由選擇價格策略、媒體、促銷佈局或發展全新通路……等各種技術工具來克服困難。

以下試以「產品策略」為軸心來思考。記得圖形是立體的、轉動的、相互對應的。並且這五個因素,任何一個都可以是自變數(independent variable),也可以是他變數(dependent variable)。

圖表三:一個台北出版人的「市場策略」思考

危機意識
這個無形的虛體圓圈,是自由經濟體制下所有產業的天然桎梏,因為個企業擁有的,永遠是有限的資金、技術和人才,出版人必須了解自己的優勢和限制,並隨時提醒自己的危機意識:即使所有的變數都考慮周詳了,如果出版品還是賣不出去,會賠掉多少錢?公司負荷得起嗎?